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良渚文明兴衰浅析.docVIP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良渚文明兴衰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良渚文明兴衰浅析 赵钦*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上海 200062) 摘 要: 关键词: 0 引言 1936年施昕更和何天行先生等老一辈考古专家,在杭州东北约 15 km的余杭良渚镇出土文物中首先发现了良渚文化,以后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大量良渚文化遗址,被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广大地区。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a,良渚先民在那里生息繁衍了1000多年,当时已经掌握了用石犁种水稻,用麻和丝编织衣裳,制作精美的黑陶作为生活器皿,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中,在夯建的土堆高台上构建了雄伟的宫殿,尤其是大量雕琢精致的玉器,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令世界为之震惊。但是处于同时代最发达文化之一的良渚文化在距4000a BP 左右突然衰退消失,引起了不少学者的重视和争论。 1全新世气候及良渚文明 1.1全新世气候 全新世Holocene)也称为冰后期Postglacial),始于距今10.0~11.0ka BP 在欧洲,全新世通常被分为北方期(10.25~7.40ka BP)、大西洋期(7.45~4.45ka BP)、亚北方期(4.45~2.45ka BP)和亚大西洋期(245ka BP)。大量研究表明,全新世绝非是一个稳定的温暖期,期间存在频繁的冷暖波动。Denton等研究了北半球的气候变化,认为全新世有4次寒冷期,平均降温幅度从1~2℃到5~6℃不等,其持续时间只有数百年[1]。Sandweiss等研究表明,5.5ka BP前后气候转变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全新世最为显著的气候变化之一。这一时期ENSO气候重新开始活动,并影响从美国西部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的西北部广阔的太平洋地区,全新世最适宜期停止活动的阿尔卑斯山冰川在5.3ka BP前开始发育。Bond等对海洋沉积的研究揭示,全新世曾经发生过6~7次冰筏事件[2-4]。 全新世始于10ka BP 左右,以末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期间气候存在冷暖波动。在沿海地区,气候的冷暖波动与海平面升降密切相关。末次冰期海平面普遍下降,全新世海平面波动上升。中全新世(7.5~3.5ka BP)是全新世最暖时期,海平面上升迅速,并在6ka BP 时接近现今海平面[5]。其后,海平面围绕现今海平面上下波动。而良渚文化就消失在中全新世中期向晚期过渡的时期。 1.2良渚文明兴衰的争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赵钦,女,1989—,在读硕士(学号51110801036)。自然地理,地貌与环境。E-mail:cathy890926@126.com 当今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浙沪苏有漫长的海岸线,考古文化类型多样。其中,良渚文化非常灿烂,但在繁荣一千多年后却突然消亡。 关于良渚文化消亡的原因存在诸多争论,吴文祥等[6-8]认为4ka BP 左右的气候突变等环境灾变因子导致了良渚文化的消亡或终结,这次气候突变事件也加速了中原地区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华文化的诞生;Yu等[9]、张明华[10]等认为4ka BP 左右的洪水事件是导致良渚文化消亡的主要原因,洪水说也得到了地质证据[11-12]和历史传说的支持。任振球[13]则认为4ka BP 是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异常期,又称为“夏禹宇宙时期”,且短时间内的持续严寒、特大地震、水旱灾害频频发生,使良渚文化走向了消亡。方酉生[14]认为良渚文化的衰落是由“禹会群臣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造成的。朱建明[15]则认为4ka BP 左右太湖流域的大灾、大疫是导致良渚文化突然衰落的原因,而爆发性大疫是主要原因。然而反映气候突变的重要信息载体——海平面则是反映沿海地区气候突变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升降或波动直接导致文化的更迭演进。那么在4ka BP 的良渚文化与海平面变化是否存在这一定的关系,从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入手,来探讨良渚文化兴衰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2良渚文化的特点 2.1良渚文化的分布 良渚文化集中分布的太湖流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地理位置30°~32°N、119°10′~121°55′E,流域面积为3.65万km2,平原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5/6。该区域地处东亚季风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北缘,盛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雨丰沛。年平均温度为14.9~16.2℃,年降水量为1000~1400mm,但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于5~9月间。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知,良渚文化分布较为广泛,环太湖流域的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都有分布(见图1)。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北至苏北、鲁南地区,南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