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饴慈——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ppt

张饴慈——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年天津卷理19) 已知a0,函数f(x)=lnx?ax2,x0.(f(x)的图象连续不断) (Ⅰ)求f(x)的单调区间; (Ⅱ)当 时,证明:存在x0?(2,+?),使 (Ⅲ)若存在均属于区间[1,3]的?,?,且???≥1,使f(?)=f(?),证明 在这题的第三问中,假设了“若存在均属于区间[1,3]的?,?,且???≥1,使f(?)=f(?)”.这个条件凭什么成立?直观上是否能让学生看出来?不让学生清楚其假设是合理的,就让学生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推理,这种做法不是在真正的理解数学,也不是学数学. 在这道题里,假设了“若f(x)有两个极值点x1,x2”.问题是:这里的函数f(x)真的能存在两个极值点吗?如果这个条件根本无法满足,我们所有的论证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学习数学,就把数学变成了逻辑推理的游戏,而丧失了其真正的意义. (2011年湖南卷文22) 设函数 (Ⅰ)讨论函数f(x)的单调性. (Ⅱ)若f(x)有两个极值点x1,x2,记过点A(x1,f(x1)),B(x2,f(x2))的直线斜率为k.问:是否存在a,使得k=2?a?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11年湖南卷文14) 设m>1,在约束条件 下,目标函数 z=x+5y的最大值为4,则m的值为 3 . (2011年湖南卷理7) 设m>1,在约束条件 下,目标函数 Z=x+my的最大值小于2,则m 的取值范围为(  ) 这些题目好像是线性规划的逆运算.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数学上的意义,而是玩一些花样、技巧. (2010年山东文22)如图,已知椭圆 过点 ,离心率为 ,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点P为直线l:x+y=2上且不在x轴上的任意一点,直线PF1和PF2与椭圆的交点分别为A、B和C、D,O为坐标原点. (Ⅰ)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Ⅱ)设直线PF1和PF2的斜率分别为k1,k2. (i)证明: (ii)问直线l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直线OA、OB、OC、OD的斜率kOA、kOB、kOC、kOD满足kOA+kOB+kOC+kOD=0?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数学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意义.这表现在问题本身有意义. 结论和条件有意义.而不是一些形式的结论 除了第一个结论外,后两个结论均不知道要说明什么。而证明的方法也完全是形式推演。不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另外,目前解析几何的高考题中,形式演算过于繁琐。有时要靠一些技巧才能得到结果。用常规的消元法,会很复杂。例如,此题中如果不用韦达定理,就会很复杂。在考试中,会让学生陷入不必要的复杂计算而不能自拔。而不是让他思考数学问题。 (2010年广东理21)设A(x1,y1),B(x2,y2)是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上的两点,先定义由点A到点B的一种折线距离ρ(A,B)为ρ(A,B)=|x2-x1|+|y2-y1|. 对于平面xOy上给定的不同的两点A(x1,y1),B(x2,y2) (1)若点C(x,y)是平面xoy上的点,试证明ρ(A,C)+ρ(C,B)≥ρ(A,B). (2)在平面xoy上是否存在点C(x,y),同时满足 ①ρ(A,C)+ρ(C,B)=ρ(A,B)②ρ(A,C)=ρ(C,B) 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请予以证明. 我们天天讲‘数形结合’,但一到解决问题时,仍然是,只重视形式推导,而不肯从图形上来考虑。 画图。不难看出,满足第一个条件的点在以A,B为对角线顶点的矩形中。另外,从图不难看出,在这种距离下,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圆)是边为 的菱形。这是解此题的关键。 关于考核学生阅读能力的试题 现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十分重要.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这类题目的出现,有助于教师重视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但是,目前有的题目写的偏难.甚至故意写的晦涩难懂.这是不应该的.我们的对象是高中学生,但有些考题,就是给大学数学系的学生来读,也很难读懂.这就不好了.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 2012.12 值得警惕的倾向——超纲和生编硬造 2012年的数学高考试题仍然存在一些超纲和生编硬造的题目,甚至个别问题更加严重,令人非常担忧,这种导向非常不好,会加大学生学习的负担,却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一、超纲 超纲题目的出现,会令高中教师认为必须在高中教学中补充这些内容,才能有好的成绩,从而围绕着相关的内容加大训练,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对于没有补充这些内容的考生非常不公平.另外,超纲的内容往往是大学的知识,没有必要要求中学生掌握.甚至,个别内容在整个数学中地位都不重要,实在不应该出现在高考试卷中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