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臺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狀況及運作模式 陸宛蘋 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 2008.10.25. 台灣非營利部門的發展情形 歷經長期地由傳統的鄉紳家族各別,或由寺廟出面結合資源,來解決地方上困境的慈善濟貧模式 一直到戰後1950年代起接受聯合國援助,一些國際性組織開始在台設立基金會分會的國際援助,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一直進行的非常緩慢 到經濟成長迅速的1970年代,蕭新煌(1991)稱之為「萌芽年代」才開始較快發展 自1987年解嚴後則進入「發展年代」 非營利組織的形成和台灣的民主發展及人民權力爭取息息相關,代表社會力的民間組織自此蓬勃展開。 然而到目前為止,台灣的非營利部門到底是已進入制度建立模式?還是形成競爭市場?抑或仍只是各自活潑地朝各個方向,在各個角落獨自發展?尚待有系統地作整體評估。 根據2003年統計年報顯示,全台灣共登計有3,014家財團法人基金會和29,496個社團法人組織,其中65%均於1987年之後成立。 組織的規模與宗旨各異其趣,以2001年的統計為例,登記有案的3,014家基金會中,多數屬文化教育類和社會福利類。 至於為數達29,496的社團法人(即協會)中,以2002年的統計數據來看,30.6%(9,040個)為職業團體,其餘的69.4%(20,456個)則為社會福利團體 。 台灣非營利組織分類及其相關法源基礎 台灣規範非營利組織的法源是民法,在我們的法律體系中,並沒有「非營利組織」,或「基金會」等名詞,「非營利組織」的概念見諸「民法」裡面對「法人」的規範。 自法人之組織內容觀察,有以社員的集合為中心者稱為「社團」,有以獨立財產為中心者稱為「財團」。基金會則是屬「財團法人」之一。 無論社會團體或是財團法人組織都需依法取得主管單位的立案許可,再向地方法院辦理法人登記,以取得法人地位。 台灣非營利組織法源基礎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分類 社團法人之主管為社會主管部門,財團法人則向目的事業所屬之主管單位立案,因此分類係依主管單位之主管業務來分。 台灣非營利組織免稅法規 捐募法規 「統一捐募運動辦法」是 1943年公佈,1953年修正公佈的,該法主旨是在規範「凡為提倡國防建設、慰勞國軍,舉辦公益慈善及文化教育事業發起捐募運動者」,亦即是以規範勞軍捐募的方式,和勞軍捐募所得的收支處理情形。是以多年來實是以行政裁量運作方式,來管理民間的活動申請案。 歷經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時出現的大量捐募,和隨後而來的諸多水災、颱風,乃至南亞海嘯事件引發的社會捐募,都曾促使社會大眾關心捐募規範的議題。 公益勸募條例於2006年4月25日通過, 5月公佈實施 以下分析的相關數據是根據兩個調查委託研究:(1)2004-2005年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台灣地區民間 社會團體的調查研究:組織特質、自主性、社會參與及影響力」;(2)2005年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計畫—「台灣地區社會團體年度活動電子資訊資料庫建制」。 -----官有垣 地理區域分布 在台灣,總計約有近四成五的福利服務組織分布於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會中。 除了都會區人口密度的確較高之外,在國家政府的支持下,北、高兩院轄市所擁有的資源與經費也多半比其他地區來得豐沛。 此呼應了NPO的發展與都會地區有密切相關的理論觀點(Corbin, 1999;Gr?nbjerg, 2001)。 (二)個人會員數 1.有將近六成三的機構(63.5%),其會員人數是在200人以內。 2.僅有二成機構(20.6%)的會員人數是在201人至500人之間,以及不到一成機構(9.5%)的會員數是在501人至1000人之間;至於人數超過1000人的機構只有6.5%。 3. 此意謂台灣的社會團體大都屬於小至中型規模,超過千人的大規模機構並不多,惟仍有九家受調查的組織會員人數破萬。 5. 基金額小,屬「微小型」基金會佔相當的比例: 現有基金在500萬以下的竟佔高達四成七(46.5%),屬於「微型基金會」;其次是500萬-1000萬的「小型基金會」,也約有二成(19.6%);屬於「中小型」和「中型」基金會規模(分別是1000萬-3000萬和3000萬-5000萬基金)的則有一成九(18.9%);至於可堪稱「中大型基金會」(5000萬以上基金)的只有一成五(15%)。 台灣社會福利、教育事務、衛生事務基金會的整體規模 (一)基金總額 1. 社會福利基金會(607家)基金總額達600億4736萬元,平均每家為9,892萬元 2. 衛生事務基金會(161家):基金總額達34億6320萬元,平均每家為2,664萬元 3. 教育事務基金會(539家):基金總額達473億6,751萬元,平均每家為8,932萬元 合計: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