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石抹宜孙与元末浙东文坛.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契丹人石抹宜孙与元末浙东文坛 罗海燕 内容提要:元末契丹人石抹宜孙在镇守浙东时,凭借其政治地位和极高的文 学修养,吸引、团结了一大批浙东士人,形成了一个 由他主导的浙东士人圈。在动 荡的时局下,他们尽力维持 了浙东的短暂稳定,期间时常诗歌集会,赠答酬唱,所 作诗歌或叙写征战,或直书战乱中的心境,或相互劝勉鼓励。宜孙参与、主导的这 一 士人圈,一方面使浙东文人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使得元末浙东 文坛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关 键 词 :契丹人 石抹宜孙 元明之 际 淅东文坛 元明之际的浙东文坛,历来受人关注,或是从政治角度论述浙东文人与朱元璋的关 系,或是从文学视角梳理浙东文人群体 自身的变迁 。但这些研究尚存有一些不足,如不同 程度上忽略了从政治与文学的层面综合考察浙东文人与元廷的复杂关系,而从元末的政 治现实来看,地方将帅或大员作为元朝政权的具体体现者,作用与影响尤大。当时镇守处 州维持浙东局势的元将石抹宜孙,就是影响浙东政局和文坛的重要人物。他凭借其政治地 位和极高的文学修养,吸引、团结了一大批浙东士人,并对他们的政治态度与文学创作产 生了重大影响。元至正十九年(1359)④,石抹宜孙战败殉难 ,以此为分界,浙东文人的政治 命运与文学创作都发生了转折:此前,他们虽对朝政多有不满,但仍是元朝廷的支持者,辅 助石抹宜孙维持一方。之后,石抹宜孙战死,围绕在他周围的浙东文人失去了在元政权中 的政治凭借,在当时的大势下,几乎全部归附朱元璋。但新政权的政治高压使创作环境恶 化,故他们归附朱元璋后,诗文反而低沉哀婉 ,表现真性情的文字大大减少,与先前的悲壮 慷慨,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以此为分界,浙东文坛的主导人物、诗文内容及风格都有了 巨大变化。本文拟以石抹宜孙与浙东文人的关系为重点,对元末浙东文坛作一大致考察。 石抹宜孙的生平仕履及与浙东士人的交往 石抹宜孙,又名萧宜孙,《四库全书》译作舒穆噜伊孙,字 申之。台州(今浙江临海)人。 其先为辽契丹人,祖籍辽东柳城。五世祖石抹也先随蒙古军南下平宋,后定居台州。宜孙的 祖、父辈,均嗜诗书。祖父石抹 良辅死后 “存遗书数千卷”②,父石抹继祖(1281~1347)师事大 ① 元至正十九(1359)年底,明军攻陷处9I·1,石抹宜孙战败,队伍溃散。属僚多以为其已身亡,对元廷 彻底绝望,这促使他们转向当时深得民心的朱元璋。现存许多资料也多误认为石抹 氏卒于斯年。实际上, 石抹宜孙卒于至正二十年(1320)六月。 ② 黄滑:《沿海上副z-?石抹公神道碑》,全《元文》第30册,第226页,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105 民族文学研究 ·2011年 5期 儒史蒙卿,对于经传、子史,下至名、法、纵横、天文、地理、数术、方技、异教外书,靡所不通, 著有 抱《膝轩吟》若干卷,黄酒评其诗 “清新高古”①。宜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自然深受祖、 父辈的影响。 石抹宜孙生年不可确考。据刘基 《处州分元帅府同知副都元帅石抹公德政碑颂》知,他 于元统中(1333~1334)袭 爵镇守处州②,而元军官袭职须满 20岁,故知他出生不晚于 1314 年。袭父爵镇守处州数年后,让爵位于弟石抹厚孙,退居天台山。至正十一年(1351),方国 珍起事海上,江浙行省檄宜孙守温州。至正十二年,福建 “妖寇”攻处州龙泉县,石抹宜孙领 征讨事,“击贼走之”。十四年,方国珍复叛,行省宪司又以副元帅起,分府台州,后以功升浙 东宣慰副使。约十五年,台州平,升行枢密院判官,总制处州,分院治于处州。十九年十一 月,明将胡大海等率军攻处州,宜孙败走福建。二十年六月,宜孙率残兵反攻,为明将耿再 成击溃,于庆元县桃坑死于乱兵之手。《元史 ·石抹宜孙传》曾载,处州失守后,人心已散,事 不可为,他仍然聚兵欲图恢复,尝叹:处“州吾所守也。今吾势已穷,无所于往,不如还处州 境,死亦为处州鬼耳。”遂帅兵攻庆元。殉难后,朱元璋嘉其忠义,令立祠祭之。事传大都, 元廷赠推诚宣力效节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上柱 国,追封越国公,谥忠愍。 宜孙 “性警敏”,善治军,是当时元政权维持浙东局势的重要力量。他深知民众反抗的 根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