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的书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里的书缘 ◎ 陈忠实 第一次借书和第一次创作 上到初中二年级,中学语文课搞了一次改革,把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两种课程,汉语只讲干巴巴的语法。是我最厌烦的一门功课,文学课本收录的尽是古今中外诗词散文小说的名篇,我最喜欢学了。 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是《田寡妇看瓜》,一篇篇幅很短的小说,作者是赵树理。我学了这篇课文,有一种奇异的惊讶,这些农村里日常见惯的人和事,尤其是乡村人的语言,居然还能写文章,还能进入中学课本,那这些人和事和这些人说的这些话,我知道的也不少,我也能编这样的故事,写这种小说。 这种念头在心里悄悄萌生,却不敢说出口。穿着一身由母亲纺线织布再缝制的对门襟衣衫和大裆裤。在城市学生中间无处不感觉卑怯的我,如果说出要写小说的话,除了嘲笑再不会有任何结果。我到学校图书馆去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进图书馆的门,是冲着赵树理去的。我很兴奋,真的借到了赵树理的中篇小说单行本《李有才板话》,还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名字记不得了。我读得津津有味,兴趣十足,更加深了读《田寡妇看瓜》时的那种感觉,这些有趣的乡村人和乡村事,几乎在我生活的村子都能找到相应的人。这里应该毫不含糊地说,这是我平生读的第一和第二本小说。 我真的开始写小说了。事也凑巧,这一学期换了一位语文教师,是师范大学中文系刚刚毕业的车老师。不仅热情高,而且有自己一套教学方法,尤其是作文课,他不规定题目,全由学生自己选题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真是令我鼓舞,便在作文本上写下了短篇小说《桃园风波》,大约三四千字或四五千字。我也给我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起了绰号,自然是从赵树理那儿学来的,赵树理的小说里,每个人物都有绰号。故事都是我们村子发生的真实的事情,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初级转入高级,把留给农民的最后一块私有田产??果园也归集体,包括我们家的果园也不例外。在归公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冲突事件,我依一个老太太的事儿写了小说。同样不能忘记的是,这是我写作的第一篇小说,已不同于以往的作文。这年我十五岁。 车老师给我的这篇小说写了近两页评语,自然是令人心跳的好话。那时候仿效苏联的教育体制,计分是五分制,三分算及格,五分算满分,车老师给我打了五分,在“五”字的右上角还附添着一个“十”字加号,可想而知其意蕴了。我的鼓舞和兴奋是可想而知的,同桌把我的作文本抢过去,看了老师用红色墨水写的耀眼的评语,然后一个个传开看,惊讶我竟然会编小说,还能得到老师的好评。我在那一刻里,在城市学生中的自卑和畏怯得到缓解,涨起某种自信来。 我随之又在作文本上写下第二篇小说《堤》,也是村子里刚成立农业社时封沟修水库的事。车老师把此文推荐到语文教研组,被学校推荐参加西安市中学生作文比赛评奖。车老师又亲自用稿纸抄写了《堤》,寄给陕西作家协会的文学刊物《延河》。评奖没有结果,投稿也没有结果。我却第一次知道了《延河》,也第一次知道发表作品可以获取稿酬。许多年以后,当我走进《延河》编辑部,并拿到发表我的作品的刊物时,总是想到车老师,还有赵树理笔下的田寡妇和李有才。 在灞河眺望顿河 我准确无误地记得,平生阅读的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是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我读初中二年级时,换来一位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姓车。他不仅让学生自选作文题。想写什么写什么,而且常常逸出课本,讲些当代文坛的趣事。那时正当“反右”,他讲了少年天才作家刘绍棠当了“右派”的事。我很惊讶,便到学校图书馆借来刘绍棠的短篇小说集《山楂村的歌声》,读得很入迷且不论,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刘绍棠说他最崇拜的作家是苏联的肖洛霍夫,我就从这儿知道了《静静的顿河》。耐着性子等到放暑假,我把四大本《静》书借来,背回乡村家里。 当时,我的年龄不够农业合作社出工的资格,便和伙伴们早晚两晌割草,倒不少挣工分。逢着白鹿原上两个集镇的集日,光一天后晌在农业社菜园趸了黄瓜、茄子、西红柿和大葱等蔬菜,天不明挑着菜担去赶集,一次能挣块二八毛的,到开学就挣够学费了。割草卖菜的间隙和阴雨天,我在老屋后窗的亮光下,领略顿河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骁勇剽悍的葛利高里和风情万种的阿克西尼亚;书页里的顿河总是和我家门口的灞河混淆,顿河草原上的山岗,也总是和眼前的骊山南麓的岭坡交替叠映。 我和我的伙伴坐在坡沟的树荫下。说着村子里的这事那事,或者是谁吃了什么好饭等等。却不会有谁会猜到我心里有一条顿河,还有哥萨克小伙子葛利高里和漂亮的阿克西尼亚。我后来才意识到,在那样的年龄区段里感知顿河草原哥萨克的风情人情,对我的思维有着非教科书的影响,尽管我那时对这部书的历史背景模糊不清。我后来喜欢翻译文本,应该是从这次《静静的顿河》的阅读引发的。此后便基本不读“说时迟,那时快”和“且听下回分解”的句式了。 书念到高中阶段,我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肖洛霍夫的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