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天文台过去历史和未来展望.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 国 科 学 院 上 海 天 文 台 年 刊 2007年 总第28期  ANNALSOFSHANGHAIASTRONOMICALOBSERVATORY,CAS   No.28, 2007 编者按:上海天文台年刊的百年折射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反映了上海天文事业的 发展里程。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有关历史情况,本刊特作为文献资料发表已故老一辈 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奠基人李珩先生在 1951年9月撰写的《佘山 天文台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一稿,希望能以此使读者了解此前上海天文事业 的状况,从而理解当时天文年刊在天文科研事业中发挥的作用,也以此缅怀李珩先生 对天文年刊的指导和关心。 佘山天文台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  李 珩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200030) 主题词:佘山天文台— 天文年刊— 赤道仪 — 天文观测 分类号:P1-09 西方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的第一波在明未清初。传教士如利玛窦(MatteoRicci,1552- 1610)、汤望若(Johan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1623- 1688)等人,凭他们的天文历算知识,博得当时上层人士的信仰和皇帝的优待。他们编定的历 书和预推的天象,表现出比中国历法优越的地方;他们制造的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不朽。 鸦片战争以后的1842年,天主教的耶稣会来到上海。经过30年,至1873年,他们在距离 上海县城四英里的乡下一个名叫徐家汇的小村镇,建造了一座观象台,用意是和二三百年前的 同道一样,以天文气象知识,博得上等社会官僚和士大夫的信仰,以为传教的进身手段。 徐家汇天文台虽以“天文”二字命名,但其工作主要是气象,后乃扩充至地球物理方面(地 磁和地震),天文工作仅自1884年开始有观星授时一项,1914年始改用无线电广播时间信号。 由于徐家汇天文台成立后二十余年还没有正式的天文研究工作,传教士因感“天文”二字虚有 其名,乃建议成立一天文部门。倡导人蔡尚质神父(StanislausChevalier,1852-1930)向公共 租界和法租界当局募捐,各募得一万佛朗,更向英法轮船公司募得一万佛朗,教会再增助七万 佛朗,于是用这十万佛朗,向巴黎著名的望远镜制造厂Gautier定制一座赤道式装置的望远镜, 这座赤道仪采取了当时流行的“天图式”(CarteduCiel),即在一钢制的长方管上,一端装置口 径为40cm、焦距长7m的消色差透镜两具,一供目视、一供照相之用,在另一端目视之处有测 微盘。覆盖望远镜的铁制圆顶,是巴黎Gilou厂承造的。 1898年,望远镜和圆顶由薄神父(RobertdeBeaurefaire)从巴黎带至上海,并由他负责装 收稿日期:20070125(李之方整理供稿) 作者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第一任台长(1962~1981年) 2 中 国科 学 院上 海 天 文 台年 刊             2007年 置在徐家汇天文台内。但薄神父查考徐家汇一带土质松软,恐不能载负此3吨多重的仪器,乃 在附近寻觅适当地址,于是注意到佘山这个地方。佘山山顶高出地面96m,基础立于稳固的岩 石之上,而且至上海的直线距离仅25km,与徐家汇交通往还亦不甚难。于是改变计划,将原应 附设在徐家汇的天文部门迁移至佘山,独立成台,称之为佘山天文台,但授时部门仍留在上海。 建修工作开始于1899年,1901年夏始将赤道仪装置就绪。薄神父原拟主持台务,但之后 被调至印度工作,创办人蔡尚质即被委派为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长,着手规划,并开始工作。 我们要明佘山天文台所做的工作并加以批评,须先了解其情况。当时的天文工作几乎 全部是用这座赤道仪做成的。在20世纪开始的年代,这仪器可算是一个相当巨大的东西。 40cm的口径,聚光能力相当可观,但是当时法国的望远镜制造尚不十分完善,而且焦距长达 7m,故使用该镜的工作者常感觉不大满意。至于机械部分却颇灵敏精确,望远镜虽重至3吨, 镜管弯曲却微小至不足计较。此望远镜因焦距过长,光力不强,但用以拍照,再根据照片作精 密的测量,尚属合用。以气象条件而言,建台于佘山,还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