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年轮分析的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的.pdfVIP

基于年轮分析的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的.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 (2): 117–125 doi: 10.3724/SP.J.1258.2012.00117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基于年轮分析的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乔木层生物 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 * 张远东 刘彦春 刘世荣 张笑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摘 要 基于树木年轮学与标准地调查法,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3种恢复森林类型生物量、蓄积量及生产力动态变化特征, 旨在尝试年轮学在森林生长过程反演中的运用, 并探索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恢 复类型发育至20年以后, 均进入生长加速期, 平均胸径间差异逐渐显著, 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胸径增长最快, 明显高 于天然恢复的次生桦木(Betula spp.)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在恢复过程中, 次生针阔混交林一直保持最高的林分平均地上生物 量与林分蓄积量, 其地上平均生物量一直显著高于人工云杉林(p 0.05), 在20年以后显著高于次生桦木林(p 0.05) 。与人工 云杉林相比, 次生桦木林在25年前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量, 而在25年之后则低于人工云杉林。在0–20年桦木林林分蓄积量略 高于云杉林, 而20年以后, 云杉林蓄积量则超过桦木林。不同恢复类型的生产力大小对比显示, 30年之前, 次生针阔混交林 次生桦木林人工云杉林, 30年之后, 针阔混交林生产力仍然最高, 而人工云杉林则超过次生桦木林。川西林区次生针阔混交 林恢复模式在生物量和蓄积量积累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 生物量, 森林恢复, 净第一性生产力, 林分蓄积量, 年轮 Dynamics of stand biomass and volume of the tree layer in forests with different restoration approaches based on tree-ring analysis * ZHANG Yuan-Dong , LIU Yan-Chun, LIU Shi-Rong, and ZHANG Xiao-He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Aims Our objectives were to (a) explor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ree-ring analysis for evaluating biomass dy- namics of different forest restoration approaches in Western Sichuan, (b) compare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stem volume with differently restored forests, and (c) identify th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approaches for different management aims. Methods We intensively surveyed three replicated plots for each restoration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