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浮泥形成和运动特性及其应对措施的研究.doc

浮泥形成和运动特性及其应对措施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浮泥形成和运动特性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Formation a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Mud and Counter Measurements 一级学科:水利工程 学科专业: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研 究 生:庞启秀 指导教师:白玉川 教授 张华庆 研究员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天津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我是爱天大的!!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天津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 天津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浮泥一直是泥沙研究中的难点,主要是缺少大量可靠的现场观测和室内试验 数据,导致对现场的一些浮泥现象尚难以给出全面的解析。为了全面解析浮泥的 形成条件、基本特性和运动变化特征,进而提出浮泥的应对措施,在现场开展了 有关浮泥厚度、浮泥密度、浮泥密实过程、大风作用下的水文条件等测量工作, 并在试验室内开展了泥沙颗分试验、浮泥流变试验、起动试验、密实试验、浮泥 流动试验、减淤潜堤高程确定试验等多个试验。首先,浮泥的形成条件和发育过 程研究成果表明,丰富的细颗粒泥沙来源是浮泥形成的必要条件,大风浪中底床 被液化而呈浮泥状态,同时形成高度约 0.5m 的底部高含沙水体,以异重流形式 或随潮流运移到航道而汇集形成浮泥。其次,浮泥基本特性研究发现,宾汉应力 随淤泥密度呈指数关系增加;密度 1050~1400 kg/m3 的泥沙临界起动切应力值介 于 0.1~1.0 Pa,泥沙临界切应力与密度呈指数关系。再次,浮泥垂向输移、冲刷、 流动等整体运动特性研究表明,当理查德数小于 10 时,水流紊动剪切导致浮泥 界面失稳,出现泥沙垂向输移现象;浮泥冲刷系数与含沙量呈正比关系,连云港 浮泥的冲刷系数大多介于 0.005~0.03kg/m2/s;浮泥在水平压力梯度和床面坡度上 的重力分力等作用下会发生流动现象;进而解析了半环抱式港池及进港航道(台 电煤港)和开敞式航道(连云港)的浮泥运动过程。最后,浮泥应对措施研究发 现,潜堤高度可取堤前水深的 0.2~0.5 倍;适航水深技术是目前应对浮泥碍航最 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文根据现场或实验室数据拟合出的淤泥质边滩密度垂线分布公式、浮泥流 变参数关系式、浮泥起动公式、淤泥质边滩临界起动剖面关系式、浮泥垂线输移 公式、浮泥冲刷系数计算式、确定潜堤高程关系式等都可为相关研究使用,而大 量的数据,特别是珍贵的浮泥现场测量数据也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关键词: 浮泥,流变特性,浮泥起动,垂向输移,浮泥冲刷,潜堤高程, 适航水深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fluid mud is rather difficult, mainly caused by the shortage of data from the field survey and lab experiments. And sometimes, the phenomena of fluid mud in the harbor basin and channel cannot be explained well. To determine the conditions of form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variation, and to propose counter measurements further, many field surveies and lab experiments focusing on the fluid mud were conducted. The field surveies included fluid mud depth, density, process of consolidation or disappearing, and hydrody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wqq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