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下王岗“仰韶文化一期”遗存试析
余西云
下王岗遗址位于汉水支流丹江边,从1971年到1974年,由河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
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河南分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
2300多平方米,获得一批丰富的文化遗存。发掘报告将这些遗存分属西周文化、二里
头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仰韶文化,且将仰韶文化遗存分为三期…。本文仅就
其中的“仰韶文化一期”遗存作一分析。
下王岗遗址发掘报告中所刊布的“仰韶文化一期”遗存并不纯净。
首先,巧⑤:348簋(《淅川下王岗》,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图四六,4。报告称
鼯)是分布于江汉平原及周邻地区的“屈家岭下层文化”中习见的器类“】,就下王岗发
掘报告的分期而言,其年代早不过“仰韶文化三期”[3】。
其次,116⑤:26喇叭口壶(报告图四七,4)为泥质红陶,打磨光滑,肩部施六道
平行窄红带纹,其上下绘红色波折纹,其上下再各绘一窄红带纹。喇叭口形壶是庙底沟
二期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4】,同类器物也还见于汉水中游地区青龙泉遗址“屈家岭文化
早期”遗存(№南室:22,报告图五四,15,亦细泥红陶,外表磨光)o]。比照下王岗
发掘报告的分期,这件器物的年代应相当于所谓“屈家岭文化一期”(图一)。另外T14
扩⑦:6,四扩⑦:11(报告图四六,7,8)两件残121沿也可能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上述几件标本均不应包括在本文所要讨论的“仰韶文化一期”遗存中。
下王岗“仰韶文化一期”遗存陶器的主要器类包括深腹平底罐、圆腹锥足鼎、平底
钵,有一定数量的细颈瓶,另有个别平底盆、假圈足碗等。从层位关系看,这一期的遗
迹之间还存在数组叠压打破关系;从陶器标本看,也有一定的形态变异。这说明它们还
有进一步分组的可能。
主要器类排比如下。
深腹平底罐
I式卷沿、深腹、体形瘦长。标本M285:1(原报告V式罐,图四三,lo)。
200 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
凸。西:④
吸。①
图一下王岗仰韶文化一期中的晚期遗存
1下王岗15@:262.青龙泉Fb南室:223庙底沟11563:44
4下王岗巧⑤:3485屈家岭巧⑤:34
Ⅱ式沿内卷外折,腹深中等,体形略显长方。标本M66:l、M93:1、M401:1、
M444:2、M259:2(原报告I式罐,图四三,1~5)。
Ⅲ式折沿、浅腹,体形为方形。标本W131:1、T13⑦:273(原报告Ⅱ式罐,图四
三,6、7)。
圆腹锥足鼎
I式卷沿,深腹。标本M285:4(原报告Ⅲ式鼎,图四四,5)、M424:l(原报告
Ⅱ式鼎,图四四,4;图版一o,4)。
Ⅱ式卷沿,腹较浅。标本M57:1、M282:1(原报告I式鼎,图四四,1、2。)
Ⅲ式卷沿带折,浅腹。标本M404:1、H368:1(原报告Ⅱ、Ⅳ式鼎,图四四,3、
6)。
平底钵
I式底略圆缓,腹较深,敞口,底腹交界处有一周阴刻圆圈。标本T20⑦:246、
髓⑥:128(原报告Ⅱ式钵,图四五,2、3)。
Ⅱ式小平底,膜稍浅,沿略内收。M473:1(原报告I式钵,图四五,1)。
Ⅲ式平底较大,浅腹,沿略内折。标本T13⑦:288(原报告Ⅲ式钵,图四五,
4)。
细颈瓶
I式腹瘦高,沿唇尖突。标本M111:1(原报告Ⅲ式细颈瓶,图四七,2)。
Ⅱ式腹较矮扁,沿唇呈蒜头形。标本M259:3(原报告Ⅳ式细颈瓶”】,图四七,
3)。
下王岗“仰韶文化一期”遗存试析 201
Ⅲ式腹矮扁,沿唇呈典型蒜头形。标本M698:1(原报告I式细颈瓶,图四七,
1)。
上述几类器物同类标本所在单位之间无直接的叠压打破关系,它们排序的早晚可以
与下王岗“仰韶文化二期”遗存中的同类器比较中推知。发掘报告将下王岗“仰韶文化
二期”遗存中作为随葬品的陶器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期的罐以折沿浅圆腹为特
征,鼎以折沿浅腹为特征,平底钵亦以浅腹较大平底为特征,均显示出与上述“仰韶文
化一期”遗存所作的排序中Ⅲ式同类器接近的特征,说明上述排序从I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