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 “代际
意识’’的萌生及其意义
章 清
代际问题.算不上新鲜,任何一位关注人类与社会变迁的学
者,都不可避免会使用诸如童年、成年、老年这样一些描绘与区分
“代”的概念。困难在于,当超越了“代”的原始含义,——如家
庭范围内的“父与子”,如何确定“代”与“代”之间的界限。是
依据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抑或社会的?具体到知识分子的代
际,由于赋予了知识这一内涵,情形就更趋复杂。从“代”的眼光
审视中国知识分子的世代,大约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其直接的
后果,学术界普遍接受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知识分子的代命名;相
应的,诸如“戊戌一代”、“辛亥一代”、“五四一代”的提法,也甚
为流行①。
不能否认上述对知识分子代际的区分所具有的意义,然而稍加
① 李泽厚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就从思想史的角度区分出6代知识分子,
认为。中国六代知识分子艰难悲惨地走过r五分之四的二卜世纪”。参见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也有论著对知识分子的“代”
做较为细致的K分,舒衡哲研究“五四”时就区分了以《新青年》代表的老师
辈,和以《新潮》杂志代表的学生辈。参见舒衡哲著、李国英等译《中国的启
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124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一卷)
分析就不难看出,这样的划分,只是因应于时代变迁这一因素,而
鲜少虑及活跃于某一时代的知识分子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养成,尤
其是当这样的代际区分,有时需将“师生”——通常作为划分知识
分子代际最基本的标志——划归同一代,更显示出以时代变迁区分
知识分子代际的局限性。希尔斯(EdwardShils)从文化传统的延
续性以及同一代之间的差异性,就有力地论证了代与代之间的界限
模糊不清,并没有明确的自然界限可言,“要从这些在时间的长河
里纵横交错的世代中构想出一代人,只能是一个有争议的理想模
式”(1)。这样看来,我们以往对于中国知识分子代际的划分,恐怕是
过于随意了一些。尤其是几乎没有考虑代与代之间的替代是如何实
现的,以及代际之争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一旦将涉及代际问题的诸
种因素考虑进去,或许我们就不会那么自信地以简化的方式来处理
知识分子的代际问题。 。
在这篇文字里,不可能讨论到涉及“代际”的诸多问题,我也
不准备提出新的“代际”划分的标准,去重新划分现代中国知识分
子的“代”;甚至为讨论问题的方便,我还会继续沿用一些习惯的
提法。这里只是想就“代际意识”在现代中国的萌动,由此引发的
知识分子的代际之争,以及对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提供一些初步
的意见。在我看来,代的问题在中国变得突出起来,本身紧扣着中
国社会变迁的动向,将此置于中国被纳入世界性体系的背景,或可
发现其中的关键o。
一 “五四”:代际之争所表现的侧面
对于历史上那些可以作为时代命名的事件,人们总是有更多的
关注,“五四”就是如此。对于“五四”,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方
① 参见希尔斯著、傅铿等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杜,1988,第46--47页。
0罗志田在多篇论作中已涉及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杈势转移的问题.参见罗志田
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
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代际意识’的萌生及其意义 125
式,但回过头去审视,或许都会为这个时代所萌动的青春气息印象
深刻。作为整个运动肇端的象征——陈独秀1915年创办的《青年》
杂志,不仅以青年命名,其所有的关切,最初也都聚集于“青年”,
即所谓的。国势陵夷,道学衰微,后来责任,端在青年”。之所以
撇开当时诸多问题不谈,单单把注意力集中到青年,当有其用意,
反映出绝望中的知识分子,将希望都寄托到青年一代身上。正像陈
独秀所说的,“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
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惟不愿以如流之岁
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
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①。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以“青年”乃至“少年”命名的书籍、
报刊、社团,真是何其多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