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依噜风情谷村民参与生态旅游能力对策研究.docVIP

咪依噜风情谷村民参与生态旅游能力对策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咪依噜风情谷村民参与生态旅游能力对策研究 摘要:指出了学者对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问题研究多从参与机制、参与方法的角度进行,对社区如何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方面关注不多。以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能力为切入点,结合调查问卷,对南华县咪依噜风情谷景区彝族人参与生态旅游能力进行了专门分析,并以此探讨了提高其参与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参与能力 引言自1983年“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以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生态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在20世纪9O年代中期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强调大部分的利益应该保留在社区内部,强调当地社区拥有和管理,强调社区参与规划和决策制定过程。在社区参与旅游的案例研究方面,诸葛等人探讨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状况];刘岩等人探讨了股份合作制形式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提出了生态旅游股价合作制的运行机制[2;孙九霞、保继刚等人研究了阳朔遇龙河、阳朔世外桃源、西双版纳傣族园等地社区参与状况,并详细地追踪了3个景区的社区状况、参与状况和发展过程等];邱云美等人分析了景宁畲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5];刘延等人调查了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状况;唐晓云等人注意到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政府主干”和“政府招商”两种忽视社区居民利益的情况]。已有很多例子表明,当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有助于资源的保护和社区的发展,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我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减少居民对旅游的反感情绪和冲突,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社区经济、生态、社会3大效益的平衡[。 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咪依噜风情谷是一个风景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保持完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保留着彝族的语言、服饰、歌舞、刺绣、姑娘房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其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程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为了解咪依噜风情谷的社区参与状况,笔者运用野外观察法、半结构访谈、关键人物的深度访谈和106份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了当地社区对生态旅游参与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达率96.23%,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咪依鲁风情谷在乡村旅游市场迅速发展的道路上起到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 2村民参与生态旅游能力现状 2.1咪依噜风隋谷概况“南华咪依噜风情谷”以岔河新农村示范带为依托,全长6.5km,涉及岔河村委会沿南永公路一线6个村民小组205户856人。岔河村是一个风景秀丽,彝族风情浓郁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南华县城以北,地处南华、姚安、牟定3县交界处,辖12个村民小组,共1538人,其中彝族人口1532人,占99.6。该村民风淳朴,生态良好,环境清幽,保留着传统的彝族歌舞、服饰、刺绣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热情的“拦门酒”、古朴的喇叭迎宾调、神秘的“姑娘房”、传统的风味菜、清醇的“羊角酒”、动人的原生态山歌、奔放的“左脚舞”等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目前,咪依噜风情谷旅游接待点主要为马鞍寨、彝族文化生态村、彝人客栈、起家大院、水景房、脚楼寨、七家杀猪饭、山菜饭庄、彝家土鸡宴。 2.2社区参与能力现状分析2.2.1社区内部能力现状分析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由于受地势影响,稻谷产量和油菜产量都还比较高,并且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喂有牲畜,但是没有考虑将其结合到旅游中来。在副业方面,受当地气候的影响,樱桃树和野生菌长势很好,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拉动旅游产业。针对非农牧副业生产能力方面进行分析如下。 (1)手工艺品。村里大多女性都会织披肩、腰带、头巾等手工艺品,在那里游客可以买到当地彝族人亲手织的地道的彝族服装和饰品。 (2)歌舞。主要有古朴的喇叭迎宾调,动人的原生态山歌、奔放的“左脚舞”,而表演比较好的除了几个老人外,都是年轻的受过教育的男男女女。 (3)厨艺。彝族同胞用纯粮酿造的小锅酒和传统的“彝家土鸡宴”在彝族的饭桌上最为出名,小锅酒几乎家家都会酿造,但是真正做的好的却不是太多,做的好的比如彝人客栈等等。 (4)向导。由于信息长期闭塞,村民大多沟通能力差,只有极个别村民曾作过向导,所以他们的普通话及专业知识的修养急需提高。 (5)游客接待方面。本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深度和广度都有所不足,旅游业从业人员参与的形式以开农家乐为主(75.83),其它参与形式有加水(8.33)、开小卖部(2.69)和住宿(1】.39),此外,此调查问卷还涉及到的如卖菜等其他形式占1.67,而卖纪念品等工作形式没有任何居民参与。 当地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处于比较底层的状态,主要参与形式就是以农家乐为主。这种思想意识上的落后使得一些根据当地的特产和风俗特色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等很多可获得经济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