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盆地南部的丹霞地貌
罗成德
(乐山师范专科学校旅游地理系 四川乐山 614000)
提 要 四川盆地南部的丹霞地貌由白垩系红色砂岩、砂砾岩构成,分布区域跨川、黔、
渝三省(市)。其丹霞地貌类型多样,景观独特性强,市场区位条件有一定优势,旅游资源开
发价值高;但此区域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应加强保护,在开发中要重视防止趋同现象。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丹霞地貌 旅游资源
四川盆地南部的丹霞地貌分布区跨四川、贵州、重庆三省(市)。分布范围西起马边,东抵綦江,北至荣县,南达古蔺以北,西以赤水一带为中心,呈—东西向而两端略向北弯曲的长带状区域(图1)。这里是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最集中的地方。
图1 四川盆地南部白垩系红色碎屑岩分布区与丹霞地貌景点(区)分布图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cretaceous red detrital
rock and the scenic sports of Danxia landform in the south Sichuan Basin
1 四川盆地南部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
四川盆地南部的丹霞地貌位于上扬子地台的上扬子台褶带与四川台坳的相邻区域。构成丹霞地貌的地层以白垩系的砖红色砂岩为主,间有砂砾岩、砾岩,以及分布范围很小的下第三系红砂岩。前人将此区域的白垩系与下第三系红色层系统称为嘉定群。白垩系地层区以外的侏罗系薄层紫色砂岩与泥岩、页岩互层区有时也形成少数非典型的丹霞地貌,如犍为县黄旗山的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3P)地层,由于岷江侧蚀形成了坡度60°的三角面,其紫红色陡崖坡度角已达丹霞陡崖坡度角的下限[1]。四川盆地南部侏罗系厚层块状黄色、淡绿色砂岩夹紫色泥岩区域亦有一些陡崖、奇石,如泸州玉蟾山,但非丹霞地貌;部分淡绿色砂岩因含低价铁较多,岩石风化表皮呈黄红色,如犍为岷东的临江陡崖,这是假丹霞,也非丹霞地貌。故四川盆地南部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区,仅限于白垩系与下第三系地层分布区内。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造成四川盆地底部地壳大面积上升,使原侏罗系广阔的四川古湖大大萎缩,早白垩世时退缩到龙门山山前凹陷一带。四川盆地南部一带,先受剥蚀,后又沉降。在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这里沉积了下白垩统窝头山组(K1w)与打儿凼组(K1d)(地质学界对白垩系三分者将两组划入中白垩统)的风成红色砂岩相夹间歇河流红色砂、砾、泥岩相的巨厚地层。两组地层皆具有东厚(分别为220m~300m与190m~260m)西薄(分别为110m与160m左右)的特点,且水平层理与巨型斜层理发育。层系厚3m~5m,有时可达数十米。细层层理倾角一般大于30°,个别40°以上,呈多向倾斜。砂质成熟度高,多石英粒,磨圆度中等,杂质较少,不等粒结构,偶含风棱石,具有风成沉积的突出特征。晚白垩世,四川盆地南部古沙漠区为古湖水面浸漫,气候仍持续干旱,沉积相为河湖相的红色砂、泥岩。由薄至厚层、块状砂岩与泥岩常为互层。窝头山组上覆的三合组(K2s)的泥岩干裂极发育,也是东厚(300m)西薄(170m~190m);三合组上覆的高坎组(K2g)则变为东部较薄,西部的观音场一带厚至479m。本区域白垩系的四组地层都是砖红色,除打儿凼组是长石石英砂岩外,都是岩屑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窝头山组底砾发育,东部砾岩一般厚10m左右,合江南部可厚达20m;西部则仅呈透镜体或稀疏的砾石。进入老第三系,四川盆地内的古湖仅有局部残余,本区域宜宾柳家场附近有20km2左右的浅红色块状砂岩为主的柳家组(E1l)沉积,它最厚处88m[2,3]。由上述各组地层厚度与底砾厚度东西两部的差异,结合高坎组下伏各组砂岩粒度以东粗西细为主的特点,可知本区域东南部的古大娄山高地是碎屑沉积物主要源地,尤其晚白垩世中期以前;西部的古大凉山高地只是碎屑沉积物的次要源地,但在晚白垩世中期时则成为主要源地。
由于区域内下白垩统打儿凼组砂岩石英砂含量高,岩体硬度较大;且下白垩统砂岩厚度大、层系特厚,夹泥岩少,又有较厚的底砾岩,因此区域内宏伟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白垩系地层分布区的边沿地带和深切沟谷两岸。
四川盆地南部的白垩系地层生成后,经后期喜山运动和剥蚀的影响,现主要存留于各地向斜构造区域。其中范围最大的是赤水构造盆地(约4500km2)和宜宾北部的观音场构造盆地(约2800km2)。二者间受东部的川东帚状构造(区域东部作南北向,向西逐渐转为北东向),西部的马边弧形构造与南部的东西向构造为主的影响,而分裂为若干弧岛式小向斜。向斜内部地层倾角一般小于10°,为丹霞陡壁的稳定提供了良好条件。区域内构造节理主要为近NE与NW两组(前者在区域东部为30°~40°,西部为310°~320°),其次为近南北与东西两组。它们控制着区域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