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猪苓栽培技术
邓 百 万
一、蜜环菌菌材培育
(一)菌枝的培养
1. 菌种的准备
蜜环菌小菌枝栽培种。在有资质的菌种生产厂家购买符合下述条件的小菌枝栽培种:
①菌丝生长旺盛、粗壮均匀有力,菌丝紧贴每根小菌枝,长满后整个瓶(袋)内形成一个菌丝、菌枝团。
②菌瓶(袋)营养液呈透明的棕红色、无浑浊,瓶壁上有白色至浅黄色透明半固体菌丝分泌物,黑暗中有青白色荧光,瓶口无杂菌,有少量棕红色至浅黑色菌丝长出。
③用手捏菌袋或菌瓶有硬度,无霉味(变软或有其它气味属被污染菌种)。
2. 菌枝培养时间
一年四季都可培养菌枝,一般每年培养两次。第一次在3~5月份,培养的菌枝供8~9月份培养菌材或栽培猪苓时用;第二次在6~9月份,供冬季栽培猪苓或翌年春栽猪苓时用。
3. 树枝的准备
选直径为1cm~3cm的阔叶树新鲜枝条,如青冈、桦树、紫穗槐、榛子木、苦梨木、构树、苹果树枝条或砍菌棒时砍下的枝条,削去细枝、树叶,斜砍成5cm~8cm的小段,暴晒2~3天后用0.25%硝酸铵(或尿素)溶液浸泡1小时左右,有助于提高菌枝的接菌率。
4. 菌枝的培养方法
①坑培法
坑培法的步骤如下:
Ⅰ 挖坑。选择土壤无污染比较清洁的地方,挖深30cm、宽50cm~60cm、长60cm~100cm(视材料多少而定)的培养坑(如图1),铲平坑底。
Ⅱ 摆放树枝。先在坑底平铺一层约2cm厚的潮湿树叶, 压实后一根靠一根摆放一层树枝,最好将两段树枝的切口相对。
Ⅲ 撒种。在树枝之间的切口处按3cm×3cm或5cm×3cm距离顺向均匀摆放一层小菌枝菌种,再在树枝层上撒上一薄层菌种,然后盖一薄层沙土,土的厚度以盖严树枝和填满枝间空隙为准,不宜太厚,再撒上树叶摆放第二层,依次摆放4~5层。
Ⅳ 覆土。坑顶覆土5cm~10cm,盖顶略高于四周,用树叶或其它覆盖物覆盖以防晒保湿,并防止人畜践踏。一般经60~70天即可发好菌枝。
②小棚增温培养法
该法能快速培育菌枝,主要为赶季节性栽培用,初春、秋末可用此法。方法和坑培法一样(如图2),一般3层。最上层盖树叶3cm~5cm,然后盖沙土5cm,坑上面用小竹棍搭成弓形,高度30cm~50cm,上覆塑料薄膜,封好四周。晴天每天中午11点揭膜通风,下午4点盖膜保温。每隔3~5天重浇水一次,保持棚内湿度65%~80%,温度控制在18℃~25℃。阴、雨天盖膜增温。约经50~60天可发好菌枝。
(二)菌材的培育
1. 树棒的准备
①树种选择。菌材树种以麻栎树类、榛树类等不含油脂、芳香、杀菌物质的阔叶树种为好,如:椴树、桦树、枫树、柞树、青冈、板栗、马桑、槭树、橡树、榆树、苹果、梨树等阔叶树种。
②树棒制作。在树木落叶后到新芽萌动之前,选择直径5cm~10cm的的树干、树枝作新材,锯成50cm~60cm短节,长度应一致。晾晒约10~15天,使含水量在55%~60%(断面出现细小的裂纹)。同时每隔4cm~6cm斜砍一个鱼鳞口,每节树棒砍3~4排,砍破皮层到木质部。
③树棒浸泡。栽培时半干树棒用水(有条件的可用0.25%的硝酸铵溶液)浸泡12小时;干树棒浸泡24小时捞出沥干备用。若年前冬季砍树笠年春季栽培树棒水分适宜不需浸泡。
④数量。以每5根棒材为一窝计,每栽培一窝猪苓,需要蜜环菌菌材2根。
2. 菌材培养方式
①坑培法
此法适合于较干燥低山区。方法步骤如下:
Ⅰ 选址。首选靠近树林资源和猪苓栽培场地,或选择土层深厚、上层为利水透气的微酸性沙壤土,下层为轻黏壤土,并有“七阴三阳”的无污染源的荒山或阔叶林下。
Ⅱ 挖坑。铲除杂草,清除石块,将土地整平,挖坑深40cm~50cm,宽60cm~70cm,长度根据地形和培养菌棒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坑不超过100根~200根(如图3)。
Ⅲ 培育。将坑底土壤挖松整平,先铺一层3cm(压实)厚湿树叶,树叶上平摆一层树棒,棒间距1cm~2cm,有鱼鳞口的面朝上,回填沙土半沟后,在每两棒间夹入3~4根菌枝,棒两头各放1根菌枝(注意斜头尽量靠住鱼鳞口),然后用沙土填实棒间缝隙,要求实而不紧,盖2cm~3cm的薄土,土壤不宜过厚,以盖严木棒为准。放入第二层树棒,回填半沟土,摆放菌枝盖土,如此同法培养3~4层。若用老菌材做菌种时,每隔两根新材放一根菌材,在铺第二层时,注意上下菌材要错开。
Ⅳ 盖土。盖土约10cm厚,盖顶略高于四周,其上覆盖一层树叶,以防雨水冲刷和保温保湿。3个月可培养好菌材。
②半坑培育法
此法适合温、湿度适中的地区。培育方法基本同坑培法(如图4),坑深约20cm,只是有1~2层树棒高出地面呈拱包形。
③ 堆培法
此法适合于温度低、湿度大的高山区。
在地面上直接将树棒、菌枝一层层象坑培法一样堆积起来培养(如图5),树棒层纵刨面呈梯形,堆外形呈馒头状,堆高一般40cm~50cm。覆土后最外一层盖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