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于周恩来留日归国原因的再思考
郭辉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300074)
摘要:为了寻求救国真理,学习日本的强国经验,周恩来于1917年9月登轮东渡。但在日本停留一年半之后,未能考入官费大学的他却于1919年4月归国,在日学习生活的时间十分短暂。对于其原因学界已多有阐述,但这些阐述却过于简单,而且不统一。本文将结合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在日本的活动情况,以及他当时的思想、情感变化,对周恩来留日归国原因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 周恩来;官费留学生;马克思主义
南开中学毕业后,怀着寻求救国真理理想的周恩来,赴日本求学。但在日本短暂留学一年半之后,他却又于1919年4月离开日本回国。探寻周恩来在日本仅短暂停留了一年半便回国的原因,现有材料的观点却并不统一。周恩来自己说是“以落地返国图他兴”。《周恩来传》则认为是“他对日本的社会越来越失望了。正在这个时候,他的母校南开学校决定创办大学部的消息传来。他就下决心回国学习。”《周恩来年谱》也基本认同《周恩来传》的观点,认为是“得知南开学校即将创办大学部的消息后,决定回国学习。”周恩来本人和传记、年谱观点明显不同。那么,周恩来究竟为什么最终决定回国呢?
一
1909年,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一个由日本政府指定学校为中国代培留学生的协定,该协定“以五十年为限,每年收考我国学生200人,悉给以官费。学费由政府代缴,每人月领日币33元,作为膳、宿、书籍等费”,直到学成返国为止,而周恩来毕业之时,中日之间官费协定尚未期满。周恩来家境又贫困,经济拮据,留学欧美难度较大,考取路近、费低,还有官费留学名额的日本留学,探寻救国真理成为他的理想和目标,其实这也正是周恩来最终决定留日的一个直接原因和动力。因此,1917年10月,自周恩来到达日本进入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后,就一直积极准备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这两所具有官费留学生名额的学校。为了能成功进入这两所学校,周恩来制定了甚为苛刻的学习计划,学习也十分刻苦。然而,1918年3月4日至6日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考试和7月2日至3日参加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考试都因他日文成绩不合格而以失败告终。前后两次的“名落孙山”,使周恩来“不胜悲矣”,因此,在1919年他离开日本前赠予友人张鸿诰《大江歌罢掉头东》诗的题记中,他提到这两次考试和归国理由时说是“浪荡余年,忽又以落第返国图他兴。”
然而,通过仔细翻阅《周恩来旅日日记》可以发现,考取官费未果并非是周恩来归国的决定因素。日记中记载了他曾在考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两所学校落榜后于1918年9月中途回国,如果说他单纯因为落地就归国的话,他完全可以在这次回国后便不再回日本。所以,笔者认为他说自己“以落地返国图他兴”只不过是一种谦逊的说法罢了,我们不能简单认定周恩来归国的原因就是他两次“落地”。
二
周恩来留学日本是为了寻求救国真理,学习日本迅速走上富强之路的经验。然而当他到达日本后,通过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和了解,他加深了对日本的认识,洞察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弊端。他在1918年2月20日的日记中提到军国主义的第一个条件是“有强权无公理”的,“而且军国主义必定是扩张领土为最要的事”,是侵略之源,他国之害,不合于“二十世纪的进化潮流”,是“一定要被推翻的”。 1918年夏,日本又爆发了“米骚动事件”,这场骚动的规模在日本是空前的,将近1/4的日本人口被卷入到此事件中,同时也把日本社会结构的内部矛盾尖锐、清楚的暴露周恩来面前,这使他十分震惊。长期以来,他一直把日本看作是中国学习的榜样,而日本竟存在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不可能把号称“富国强兵”实则对外扩张、对内压迫的军国主义作为可以考虑的追求目标,他对日本的社会越来越失望。
而与此同时,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日本报纸作了不少报道,当时身在日本的周恩来通过读报泛泛了解了一些情况。1918年4月23日晚,他又从《露西亚研究》中偶然看到了一篇论述俄国党派情况的文章,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当日的日记中记下了此文的梗概。到了日本爆发米骚动之后,他对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著作开始关心起来,读了大量相关的书籍,如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片山潜的《我的社会主义》、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1919年1月创刊的河上肇的《社会问题研究》。这使他更多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尽管这时还不能说周恩来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确确实实已经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认为它是救国济世的真理。正如1918年10月20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的“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由此可见,在看清日本社会的真实情况后,周恩来学习日本经验的目标破灭了,但他却又发现了新的救国真理,这其实成为他决定回国的一个要素。
此外,翻阅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