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1.2 药物的转运方式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 溶解性是指药物具有的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的跨膜转运必须先融入生物膜的脂质双层结构,然后达到膜的另一侧。 脂溶性强的药物容易跨膜转运:硫喷妥钠 水溶性强的药物难于跨膜转运:庆大霉素 体液pH对药物简单扩散的影响 ② 滤过(filtration)—水溶性扩散 定义:药物分子借助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液体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 被动转运 多数细胞:分子量小(100-150 Da)的水溶性物质,e.g.尿素、甲醇etc. 脑内毛细血管 ③ 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特点:选择性(specificity) 饱和性(saturation ) 竞争性(competition ) 位置:肾小管、胆道、BBB、胃肠道 种类: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可逆浓度差转运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主动转运 ——膜动转运 胞吞或胞饮 消耗ATP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 定义:药物自用药部位转运进入血液的过程。 意义: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其吸收速度相关。 1. 消化道内吸收: (1) 从口腔吸收——舌下给药 药物通过简单扩散可从口腔粘膜吸收。 用量少而脂溶性高的药物(无首过效应) 例:高脂溶性的硝酸甘油舌下给药 2.非消化道内给药 ① 注射---iv、im、sc、 intravenous infusion 优点:显效快,iv起效最快,常用于急救; 缺点:给药不方便 ② 吸入--适用于挥发性强的药物 优点:显效快 缺点:维持时 间短 ③ 局部外用 ---皮肤、眼、鼻、 咽喉、阴道 3.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 A、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大小、脂溶性、离子化程度 B、剂型 溶液、片剂 C、给药途径 吸入腹腔注射舌下直肠 im sc po 皮肤 D、吸收的环境 (1) 胃肠 pH (2)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3) 胃肠食物及其他内容物 营养品 刺激性的药物 E、首关效应( first-pass effect)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为血管外给药时,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相对量)。 绝对生物利用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 (二)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 1.定义:是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与药物的作用、储存、消除速率及毒性有关。 大部分药物的分布过程属于被动转运,少数为主动转运。 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的常用药物 弱酸性药物有丙磺舒、青霉素、吲哚美辛、乙酰唑胺、阿司匹林、呋塞米、头孢噻啶、甲氨蝶呤、磺吡酮、水杨酸和噻嗪类利尿药。 弱碱性药物有阿米洛利、吗啡、5-羟色胺、季胺类药、组胺、奎宁、多巴胺、哌替啶、妥拉苏林、氨苯蝶啶和阿的平等。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3.排泄的影响因素 ① 肾功能 ② 尿pH ③ 血浆蛋白结合率 ④ 药物的理化性质 三、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定义: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过程。 1. 药时曲线: 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得的图 ; 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全过程 。 2.药物消除:指进入血液的药物由于分布、代谢和排泄,使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过程。 消除方式: A、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缓释) 特点: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绝大多数临床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 B、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控释) 特点: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量相等 四、关于药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①半衰期(half life,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表述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t1/2的意义 ①有助于设计最佳给药间隔、预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的时间以及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一次用药后经过 4-6个半衰期,体内药量消除 93.5%-98.4%; 每隔 1 个半衰期用药一次,经过 4-6 个半衰期,体内药量可达稳态水平的 93.5%-98.4%; ②分类:超短效为t1/2≤1 h,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