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 1、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关键点: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权势者、卫道士、社会群体、被损辱与被损害者以及觉醒者的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及表现手法上的根本性创新。 2、 《阿Q正传》的永恒艺术魅力(06年论述题已考) 关键点:阿Q形象中的国民性弱点——自我意识缺乏及其“精神胜利法”;小说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艺术上,现实主义典型的塑造以及悲剧和喜剧的有机结合。 3、 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情感意向与艺术特点 关键点:五类抒情意向——自我主观情绪的表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对庸俗倾向的揭露、对反动统治的控诉、对某些青年思想的批评;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运用和奇幻壮美的意境创造。 4、 散文:《朝花夕拾》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关键点:人情世态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融议论于记叙的表现手法 5、 《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05年简答题已考) 关键点:内容上两类三组;艺术上古今贯通 6、 杂文:鲁迅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 关键点:内容上,中国社会思想的百科全书(成熟期对八类历史事件和思想斗争的论战——①对国民党的政治、文化专制;②创造社、太阳社部分激进青年;③对“新月社”;④对“民族主义文学”;⑤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⑥对“论语派”;⑦对左联部分领导人;⑧对各类文坛小丑); 艺术上,理性的启迪、情感的感染和形象的刻画熔于一炉。 一、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小说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为封建传统蒙蔽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人吃人的普遍性。而封建礼教又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小说中“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的礼教观念决定了他要遵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向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那些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实际上起着帮助统治者吃人的作用。就这样,鲁迅实际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这里的“吃人”,绝不仅仅是指肉体的“吃人”,而更是精神上的“吃人”,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扼杀了中国人民的生命活力。 封建传统吃人不仅是《狂人日记》的主题,也是《呐喊》、《彷徨》的总主题。鲁迅曾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如果说《狂人日记》是这场人肉筵宴的象征性的总体描绘,其余各篇则是它的各个细部的真实、具体的描绘。 二、《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 1、权势者的形象:《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他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阔人”,与传统伦理道理在本质上是合二为一的,他们的精神特征也正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的;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其次,他们的冷酷无情又总是为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所笼罩着,其虚伪性也便表现出来了;他们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就是其自私、狭隘、冷酷的本性。第三,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揭露了这类人物的腐朽性。 2、卫道士的形象:《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高老夫子到女校教课只是为了去看女学生;课未教好受到嘲笑,又回来大骂新式教育。他们的虚伪与权势者的虚伪是相同的,都植根于封建伦理道理自身的虚伪性。“存天理,去人欲”是封建道理的基本信条,而人欲是不可能被根除的,于是,这种道德的维护者便只有把自己的欲望巧妙地掩盖起来,这种做法使他们不虚伪是不可能的。 3、社会群体的形象:《示众》中的看客、《药》中的茶客们、《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都属于这一类。这些人的外在表现也包括传统道德的冷酷、虚伪、陈腐等,但其主要特点是愚昧。他们完全是传统的奴隶,盲目追随着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旧观念,在盲目中害人又害己,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传统和封建统治。 4、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这一类形象在《呐喊》、《彷徨》中占着中心位置,是多数小说的主人公。他们是无辜的,多数淳朴善良的品德,但他们同时又是愚昧、麻木的,认识不到自己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这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其中又可分为三类。 (1)首先是贫苦农民和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药》中的华老栓、《风波》中的七斤、《故乡》中的闰土都属于这一类型,鲁迅以深刻地同情描写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2)其次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明天》、《祝福》和《离婚》可以视为描写中国传统

文档评论(0)

gys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