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耗羡归公政策的出台及其在甘肃省践行情况探略.pdfVIP

雍正朝耗羡归公政策的出台及其在甘肃省践行情况探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2007年 第2期 兰 州 学 刊 No.2 20o7 总第 161期 Lanzhouxuekan Genera1.No.161 · 历史研究 · 雍正朝耗羡归公政策的出台及其 在甘肃省践行情况探略 魏淑 民 (中国人 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 [摘要] 雍正朝开始正式推行的耗羡归公政策是清代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从本质上讲,该政策是将原来私下默许的、半 舍法的、疏于规范的耗羡公开化、合法化、规范化。本文 旨在简要探讨宏观层面上耗羡归公政策的出台背景及过程,并专门以西北重 地——甘肃省为个案介绍其具体践行情况。 [关键词] 雍正朝;耗羡归公;政策;甘肃 [中图分类号]K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7】O2—0176一o4 作者简介:魏淑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清代经济史、政治史。 一 、 耗羡归公政策出台的背景 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州县——督抚司道——中央各部院的陋 (一)耗羡的缘起和主要危害 规分配体制,各级所得陋规无论是节礼还是部费等名目繁多的 耗羡即火耗或羡余,是清承明制为递补本色折银后熔铸银 形式,其主要来源还是广大黎庶负担的种种私派加征。除此之 锭时的正常损失而于地丁正项之外征收的附加费用。那么,从 外,还有挪移侵欺正项钱粮,使得库帑亏空如无底洞般不断扩 技术角度看征收多少火耗算是合理呢?自然因时因地而异,按 大,而且强化了愈亏空——官员愈行贿受贿而相互徇庇——亏 照曾任两江总督的李卫的说法,一两银子按一分左右(1%)征收 空愈多的恶性循环。 火耗亦属合理,超过此限应属加派私征。而事实上,由明末经顺 (二)耗羡存在的一些现实合理性 康至雍正朝推行耗羡归公政策之前,重耗累民已成为国计民生 既然耗羡尤其是重耗有累民、扰乱吏治、滋生巨额亏空等诸 的大害。言其 “重”,如康熙年间陕西州县的火耗,“每两有加两 多积弊,那么能否将耗羡尽行革除呢?似乎不能。从当时的情 三钱者,有加四五钱者”,又如 “山东火耗每两加八钱,民不聊 况看,有如下现实制约性: 生,河南亦然”。…耗羡数倍于正项者亦有之,时有监察御史提 其一,各级官员俸禄微薄。据清朝 《文献通考》卷42《国用》 到“每岁民间正项钱粮一两,有派至二两、三四两、五六两以至十 篇记载,在京文武官员每年的俸银标准为:一品180两,二品150 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 “民不苦于正额之有定,而苦 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o两,七品45两, 于杂派之无穷”。 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1钱,从九品31两5钱;另按俸银每两 重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民间反抗此起 给禄米1斛。地方文官俸银基本和京官相同,但无禄米;武官俸 彼伏,典型者像康熙五十六年(1717)河南宜阳、阌乡、渑池等县 禄更只有在京文官的一半。 “预征明岁钱粮”,又以火耗等项借端取梁,以致激起亢埏、王更 这些微薄之数是无法维持官员日常开支的,仅养家糊口就 一 等率众缚去县官并围攻城池的斗争。口 已捉襟见肘,更不用说延请师爷、节礼规银、迎来送往等官场开 其间接危害更有贪污成风,陋规丛生,吏治腐败等等。各级 销了。若遇有军需、灾荒或公用,这点微薄的俸禄还要部分甚或 官员由于起初入仕的“投资”行为、随后日常奢华生活的需要。加 全部捐出。所以,官员酌收火耗以补薪俸还是有其半合法性的, 之为考绩、升迁而打点上司和同僚之间的迎来送往,种种开销, 这一点亦为君上所认同、默许,康熙晚年曾对河南巡抚鹿佑言及 往往无事不私派民间,无项不苛敛里甲,而且用一派十,用十派

文档评论(0)

无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