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向地性突变体的生理研究、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pdf

水稻向地性突变体的生理研究、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摘 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分予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植物。尽管水稻向地 性突变体早在1938年就有相关报道,但对它的研究较少。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基因克隆未见 报道,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更是未知。为了研究水稻向地性生长这一特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籼 稻品种E优428的诱变M,代群体中获得一份向地性突变体,该突变体在苗期倒伏生长,成熟期呈 匍匐型生长,其它性状未发现异常。初步的生理研究表明该突变体不受外源激素(2,4-D。赤酶素) 和光照的影响,并失去了感受重力的能力;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属单基因隐性突变,并将相关 基因定位于1l染色体两个SSR标记之间。其结果如下: 1.在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2,4一D和赤酶素)处理条件下,野生型与突变体的性状表达均 未发生改变,只是在高浓度的激素处理中,二者的发育均受阻,表现不明显,说明该突变性状不 受外源激素(2,4一D和赤酶素)的影响。 2.经不同光照条件处理的结果发现,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条件下生长7天后,野生型与突变 体的性状表达均与处于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结果相同,说明光照对该突变性状也无明显影响。 3.将野生型与突变体置于不同重力条件下(倒置与水平放置)生长时发现,野生型地上和 地下部分在各种条件下都能感受重力:而突变体的地上部分在各种条件下都不能感受重力方向, 因而向四周任意方向倒伏状生长,但其根部却能感受重力而始终表现正向地性。 428品种杂交时,F、代目标性状均为野生型,妇一基因表现为隐性;而与另一些品种如蜀恢527 和蜀恢363杂交时,F,代目标性状表现则介于双亲之间,表现为共显性效应。 5.利用该突变体与籼稻品种D62B杂交,构建了F:代分离群体,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将该基 c矾 因定位于水稻第1I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Lu2和Lul8之间,与目的基因分别相距1.0和1.7 通过电子杂交的方法将该基因所在区域的遗传图谱整合到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水稻第11染色 kb。 体物理图谱中,其拈叼基因两端毗连的Lu2和Lul8SSR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140—200 为用图位克隆法分离此目的基因和研究水稻向地性生长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 向地性突变体遗传分析微卫星标记基因定位 Abstract a for worldwide wellasmodel sativa an cereal plant L)isimportant crop,as Rice(Oryza molecular rice in agravitropismmutant(1azy—rice)was research.Although repoded biology it.At characterizatiOnor 1 researchhasbeendoneabout clone 938.1ittle present,related gene molecular is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