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3含试题答案.docVIP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3含试题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作者: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火中学 周长友 【知识目标】 1、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让学生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 【能力目标】 1、字词的读写; 2、罗布泊今昔情形的对比及其原因; 3、从修辞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源; 4、报告文学兼有的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特点。 【教学设想】 1、本课为自读课,用一课时即可; 2、突出学生的积极学习,教师处于引导释疑的组织者地位; 3、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坐到实处(如联系安溪环保现状或茶乡的发展思路),使学不仅有理性认识,还有感性的认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今天是端午节有赛龙舟的民俗来问大家:咱们县城的“大龙湖”可否进行这种赛事?假设升起城东的水闸,龙舟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让学生对溪水的日渐减少有个感性的认识,进而顺水推舟,启发大家联系到环境保护的问题。至此引入:现在,咱们通过课文到新疆的一个“仙湖”去看看,跟咱们的“大龙湖”有何不同。 板书课题(有意写错“泊”和“湖”,再让学生上台来纠正,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保理念的印象): 二、板书课题 罗布伯,消逝的仙胡 三、解析课题 1、请同学给老师纠错; 2、让同学来释“泊”、“仙”和“湖”的含义; 四、词语教学 1、由同学对老师的纠错来提醒大家:要注意牢固掌握最基本的字词。从而自然转入对本课词语的学习。 2、进行预习检查:请四位同学上台分两组一个念一个听写,然后请同学来释词义。 五、掌握课文的思路 1、由刚才对“泊”、“仙”和“湖”含义的分析来弄清:以前的罗布泊究竟是如何的美若“仙”的?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么说的吧。请大家把课文中相关的语句找出来。明确,主要在第92页,小结: 罗布泊的过去: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是一方河流清澈、绿林环绕、牛马成群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的现状: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这一变故的症结在于: 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2、以此为契机,让大家再看看到第96页各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这样一来,就可水到渠成的理清课文思路: ⑴概说罗布泊戈壁滩景象; ⑵叙写史上罗布泊的美景; ⑶分析罗布泊沙漠化原因; ⑷描述眼前罗布泊的荒凉; ⑸呼吁人们莫使悲剧重演。 六、把握主旨 根据以上层次的把握,引导同学结合课题下的注释①“篇名《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来归结课文的主旨: 文章借罗布泊由绿洲变荒漠这一历史教训向世人发出强烈呼吁:要认识自然规律,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七、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源 正如本文原来的标题以及课后练习第二题的题干说明一样,看完文章后,我们的心里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沉重。 现在大家就畅所欲言:最让你感到心情根本高兴不起来的句子有哪些呢? 1、直抒胸臆: 明确:语句主要在第95页和第96页处,这些语句的字里行间之所以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就在于它们的直抒胸臆。 2、写法上大大强化感情色彩: ⑴对比手法: 罗布泊的今昔对比,让人知道它原非如此荒凉,这样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注意书本课题下的方框中那些引导性语言及课后练习一便是对这一知识的提示。 ⑵拟人手法: 第95~96页对胡杨林的枯死惨状的描写,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⑶排比手法: 如第93页的“四盲”,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文末的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另外,文中还大量引用数据,一系列数据的具体和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滥用塔里木河的水资源、水量的剧减、沙漠化程度的剧烈等,令人触目惊心。 由此稍作散发性学习,让同学就自己所知来说说:我们安溪现在有哪些与课文所说情形相似甚至相同的环保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经济项目(比如水泥厂建设与附近地区的茶叶发展的冲突,一些钢铁企业、厂矿建在蓝溪上游是否合理)等。 八、本课小结 1、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要有可持续发展意识。 2、文体: 请大家看课文的第一个注释,由出处《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可知: 本文是一篇报告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