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口傳到數位:原住民知識建構的展望.pptVIP

由口傳到數位:原住民知識建構的展望.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口傳到數位:原住民知識建構的展望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 知識的界義與範疇 廣義的知識 精神心靈層面:認知、觀念、價值、哲學、思想等如神話、禁忌、宗教信仰、歷史記憶 物質層面:生活的技巧或技能等如造船、編織、狩獵等 社會層面:社會組織、倫理、人際關係、社群或族群關係如母系、部落、戰爭、盟友 知識的界義與範疇 狹義的知識 文字或書面語言所記載 文明社會才能夠擁有 接受學校或現代教育系統的教導才能擁有 非實踐或操作的方式 抽象的思辨能力 屬於特定階層的人 民族知識產生的必然性 所有的人類群體,不論在何處,面對生存的需求,都會逐步建構其相應於環境的知識。 早期漢民在山海經描述的世界、尚書禹貢提出的天下分為九州、禮記描述的世系表;早期的神話或古史的敘述,如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與補天、射日、黃帝、神農氏…… 民族知識產生的必然性 希伯來人在創世紀描述的天地創造的狀態、神造人、伊甸園、洪水等故事 太古時的世界僅有陰暗的水面,神的靈也行在水面,有一天神逐一創造了天地間所有生物與無生物,最後依據自己的形象造人,祂費了六天的時間創造宇宙間所有的物體 。 民族知識產生的必然性 …有一天,石人的兩個在外尋找食物,無意中在一個樹洞裡看見一種東西,他們拿回去給祖父看,祖父看過之後,就將其物稱為sosoli(芋頭),後來他們將芋頭種下,於是芋頭漸漸成為達悟人的主要食物。…他們發現了母豬給小豬吃奶的情景,…回家之後,孫子將看到豬群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訴祖父﹔祖父吩咐孫子去抓一隻回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動物。孫子抓回來一隻小豬,祖父見到後說:「這是kois!」直到現在,仍是這樣稱呼,豬就成為達悟人重要的家畜。…石生人的孫子曾在五孔洞裡看見鬼網魚、打小米、織布、燒陶、做竹藤編織及造船的情形,火種也是鬼送給他們的,從此雅美人才有火。 不同民族知識的差異 Chief Seattle 的話 這土地的每一部分,在我人民心中都屬神聖。每一片的山坡,每一處幽谷,每一塊平原,每一處叢林,都因我族心愛或悲傷的回憶,而成為聖地。 我們是土地的一部分,這土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鹿 ,馬與老鷹是我們的兄弟。峭巖絕壁,草莖中的汁液,馬身上的體溫,和人都是同一家族。 不同民族知識的差異 雅美族屬於島嶼民族,依賴自海中獲取的魚類甚深,因此在傳統的雅美族社會中,與飛魚漁撈有關的活動和祭儀,其重要性凌駕其他一切歲事之上,飛魚並且成為神聖物,族人對其捕撈、剖理、曝曬、烹煮等,以及食用時地、盛器種類,都有繁複的規定與禁忌。 Chief Seattle 的話 這塊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對我族人而言都是神聖的。其中每一根閃亮的松針、每一道海灘、每一遭森林裡的薄霧、每一片草地與每一隻嗡嗡作響的昆蟲,所有的這些生物,一枝草一點露,在我族人記憶與經驗裡都是最聖潔珍貴之物。我們可以感受樹液在樹幹裡的流動,就像我們感覺血液在血管內的運行。我們是這個大地的一部分,而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香花是我們的姊妹,熊、鹿與巨鷹則是我們的兄弟。(Joseph Campbell1996:44~45) 不同民族知識的差異 戡天役物而用之。 制天而用之。荀子 人,萬物之靈者也。 披荊斬棘,以啟山林。台灣通史 西方強權在大航海世紀開啟的殖民掠奪。 掠奪性知識傲慢的反思 原住民族獨具的文化思維與創意,譬如部落神話傳說顯現與自然和諧的信仰模式、生產形態與土地資源搭配的結構、植物與醫藥配方的使用,甚至部落組織與人際關係相較於現代社會疏離關係的對照,以及歌舞與工藝技術的不同展現等,在在警示著過去自詡文明與知識的擁有者,在不斷追求高經濟發展與資源開發後,面對自然給予的氣候變化、地球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洪水、旱災、土石流、空氣污染、水資源匱乏等等的無情回應時,人類對於自然萬物與各種社會群體採取的心態做法,是否要改弦更張? 掠奪性知識傲慢的反思 亞馬遜河流域與許多地區原住民族使用的藥用植物、糧食作物,對於來醫藥與農業生產內涵的拓展,都會提供一種參照﹔尊重自然山川的方式,,如鄒族達娜伊谷的護溪﹔而特殊的產業組織,如泰雅族司馬庫斯與鎮西堡部落建立的集體經營模式等﹔依據環境條件種植的原生農作,如小米、旱稻 樹豆、芋頭、甘藷、苧麻、黃藤之類,以及分散材質來源與相互有別飲食、服飾文化﹔而依據口碑與集體經驗形成的各類信仰、儀式與禁忌,在具體而質樸的形式中,也顯示人與超自然間建立的互動關係﹔ 不同民族知識的差異 所有人類的群體都曾創造過屬於他們最好的、也最適合的知識內涵與系統,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改變,讓原本合適的知識或技能遭到淘汰與取代。這就是文化的變遷。 西班牙與印加帝國的相遇 1532年,西班牙遠征軍領袖皮薩羅率領步兵、騎兵共168人,在很短的時間內打敗擁有8萬軍隊的印加帝國國王阿塔花普拉,並將其俘虜殺害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