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覆斗顶的考古学观察(下).docVIP

敦煌石窟覆斗顶的考古学观察(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石窟覆斗顶的考古学观察(下)   内容摘要:石窟覆斗顶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从建筑本身去寻访渊源应更可靠。覆斗造型不利溜水的平顶结构,限制了其在房屋建筑中的普及和应用;覆斗造型在墓葬建筑中却独擅胜场,尤其横穴墓室确立后,覆斗顶所特有的高敞通透的空间造型优势使之成为最主要的墓顶造型。河西地区两晋十六国墓葬继承了这一墓葬文化传统并积累了砂砾岩层墓室的工程施工技术储备;石窟营造直接借鉴墓葬构筑经验势属必然。故可确信,石窟覆斗顶直接取法于本地区墓葬。   关键词:房屋建筑;覆斗顶墓室;河西十六国墓葬;技术储备;窟室法于墓室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4-0012-13   二 覆斗顶渊源管窥   敦煌石窟中的覆斗顶作为一种建筑造型,欲探讨其渊源,从建筑本身去寻访答案似更可靠。   (一)覆斗造型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   考古资料表明,正四棱台/覆斗状造型自夏文化起就成为夏王朝宫殿建筑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偃师二里头夏文化宫殿遗址F1,现存夯土台基平面近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1米,“周围台壁呈缓坡”,现存高0.80—1.05米[1],为一典型的正四棱台/覆斗状台基,开我国古代宫殿高台建筑之先河。甲骨文“京”字作:[2],为宫室建于台基的象形,取“高、大”之意,西周时更成为“天子之居”镐京——国都的专称。   台,《尔雅·释宫》曰:“四方而高曰台。”[3]李耳《老子》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4]可见台的基本结构与形式是:累土夯筑成顶部平整高耸的正方棱台①/覆斗,其上再建宫室楼阁。当然,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坐北朝南的居住模式出于最佳利用阳光资源和抵御凛冽北风的需要,宫室多为长方形,其台基则为上下底是长方形的四棱台(盝形)。   台基的出现最初出自平整房基的建筑需要和防水、防潮的生活功能需要,此后又派生出审美和政治功能,即客观的巍峨恢宏气势这一美学感觉则又成就了帝王尊崇君临的社会政治意义,使得高台建筑成为自夏商以迄明清历代宫殿建筑的基本模式。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筑台之风甚盛,台已摆脱“基”的范畴,虽台上仍建宫室,但台体本身反成主体。如楚灵王所建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5],致有登台“三休”之谓②。   傅熹年先生对近年发现的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建筑图像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中有12幅高台建筑图像的“屋顶四周为斜坡屋檐,中为平顶”(图1-2)[6],推测“这类屋顶应是中间平顶、四边坡顶的‘盝顶’式屋顶”,其中“盝顶”式屋顶的平顶部分是“用木梁枋上铺土坯”(图3)[6]87。此说如成立,则其时不仅台基为棱台/覆斗状,而且高台上建筑屋顶造型亦有呈棱台/覆斗状之例③。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于甘泉宫“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7]。注引《汉书旧仪》云:“台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7]479《汉武故事》:“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8]   洛阳灵台,“汉光武所筑”[5]547,是观测天象的皇家礼制建筑。后董卓火焚洛阳“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9]。曹魏都洛,得以重修。“黄初二年(221)正月,郊祀天地明堂。是时魏都洛京,而神祇、兆域、明堂、灵台,皆因汉旧事”[10]。《五经通义》曰:“王者受命而起,所以立灵台……灵台制度奈何?师说云‘积土崇增,其髙九仞,上平无屋。’髙九仞者,极阳之数;上平无屋,望气显著。”[11]1974年冬至1975年春,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灵台遗址建于古雒阳城南郊,位于今河南偃师佃庄镇岗上村。发掘表明,灵台中心建筑为一座方形夯土高台,“地面下的台基长度约50米见方”[12]。史载台“高六丈”,顶“方二十步”[5]547。东汉一尺合23.75厘米,则原高14.25米,顶边长28.5米。现测得顶部边长27.5米,较《水经注》所载误差仅1米。其建筑造型采用了规范的覆斗状(图4-5)[1]335-336。   以上资料表明,覆斗造型虽很早就见于宫室建筑,但此后覆斗造型的应用仅限于特殊建筑{1},并未能在房屋建筑中普及应用。这显应系覆斗造型本身的结构局限所致。覆斗造型虽顶小底大,但如用作建筑顶部,由于当时的材料局限{2},其上部平顶毕竟不利溜水。可以说覆斗造型自身形成的弊害,限制了其在房屋建筑中尤其屋顶的应用。   (二)墓葬中的覆斗造型   墓葬建筑作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其营造史可以说与房屋建筑基本同步。棱台/覆斗状造型亦很早便应用于墓葬建筑中。   1. 墓葬封土的覆斗造型   棱台/覆斗状建筑形式,很早就应用于墓葬建筑的地面封土。史载上古三代“墓而不坟”[13]{3}、“不封不树”[14]。考古资料证实上述文献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