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的生态解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呼啸山庄》是一部多层次主题的小说,许多学者用各种文艺批评理论解读了其主题。本着为/《呼啸山庄》的研究添砖加瓦的目的,本文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小说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的描写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对文明的批判,对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以及对生态平衡探索的主题。关键词:生态批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于1847年出版,但随后却遭遇到普遍的冷淡甚至曾被严厉地抨击。小说中桀骜不驯的人物性格以及那吞噬生命本身的恋情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难以找到其容身之处,它甚至被指责为阴森恐怖,具有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的小说。但随着第一篇肯定艾米莉艺术才华的评论《柯勒·贝尔》的出版,艾米莉的声誉便蒸蒸日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部小说。而对《呼啸山庄》主题的解释更是层出不穷,近几年,国内有少数学者开始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再次分析该小说的主题,一致认为它表达了自我的回归,体现了自然与文明的较量。严格来说,《呼啸山庄》的生态解读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早在1934年,英国评论家戴维·塞西尔在他的评论文集《早期维多利亚小说家》中就指出“呼啸山庄是艾米莉的自然哲学的象征性表露,其中的冲突不是人间善恶的冲突,而是宇宙间风暴与宁静两种力量的冲突”。本着为《呼啸山庄》的主题分析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本文结合小说文本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小说的生态智慧,挖掘小说中寻找生态平衡之印记。一、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批评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欧美学者确立的。文学的生态批评主要研究自然和文学的关系。它带着一种强烈的解构主义色彩,试图打破人类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坚实堡垒,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格局。中国学者鲁枢元把生态批评分为三个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在他的《生态文艺学》中写道:“我想,生态学是否大体上可以这样划分: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这也是本文进行生态解读的依据。二、自然生态之体现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所描写的自然是一个不同于与她同时代的小说家的世界。在她的小说中,人们基本上保存着和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一样的生活传统,从事着简单质朴的活动,人们的生活就和受风雨摧残的荒野和寂寞的山谷一样一成不变。在她笔下的景物栩栩如生,宛如第一自然再现,在小说开篇之处洛克伍德就称它为“绝好的去处”,“一个与尘嚣隔绝的地方”,“厌世者的天堂”。当然,倘若仅因小说中有大自然的描写,我们就称其具有生态意识是不够说服力的。我们要意识到,艾米莉笔下的狂风怒吼的荒原和清新怡人的山谷景色并不是用来点缀沉闷乏味的文字,也不是为了卖弄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它们通常都饱含着情绪:一个怒气冲冲的人和发怒的天空不仅仅是比喻上的相似,而且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只不过是同一个精神现实的不同表现。艾米莉描写的自然背景不是静物写生,而是一个有呼吸力的自然生态。她笔下的荒原象个动物似的享受阳光,“荆棘的枝丫都朝着一个方向生长,仿佛热切地伸手去接受太阳的施舍”,狂风是夹杂着雪花“野蛮地呼啸而过”,山谷的溪水会发出柔和的声音,“抚慰着人的心灵”,秋天渐渐消逝时最后的花朵是带着不安的忧伤垂下了头。从以上这些描写我们注意到艾米莉抛弃了同时代作家的构思基础,即人和自然的对立。她认为人和自然同样是有生命的,并且以一样的方式活着,这种以生命实体体现自然生态的观念与生态研究中坚持自然是有生命的观点是相吻合的。除了描写有生命的自然之外,小说中还或明或暗地暗示了自然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在小说的文本中多处出现人与荒野的结合,当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心情不愉快时,他们总想方设法跑到荒野去;在凯瑟琳病逝后,希斯克利夫像游魂似的在荒野徘徊,而林顿先生除了去荒野漫步,几乎是与世隔绝。对于第一代人来说,荒野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是他们倾吐烦恼的天堂。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零星几处体现人对动物关爱的描写:在大雪天,希斯克利夫担心羊群受冻,要求小哈里顿在羊圈里“给它们盖点东西,还得在它们前面隔一块木板”;当洛克伍德听到希斯克利夫用“鸭”、“羊”之类的词骂他的媳妇时,他认为那只是“无伤害性的诨名”;当耐莉被谴去找医生为凯瑟琳看病时,她看到小狗凡尼被挂在手绢上奄奄一息就“赶快放下小狗,把它抱到花园”。由此看来,大自然总是人类的忠实伴侣,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互补,而是密不可分的。三、社会生态之体现19世纪英国的中产阶级生活在一个喧嚣忙乱的世界,但艾米莉并没有为讨好它而写作。在小说中,艾米莉没有用犀利的笔锋从正面揭示工业文明对原始自然生态的破

文档评论(0)

gubeiren_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