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辽宁农业科学 2014( 1) : 89 ~ 90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 1002 - 1728( 2014) 01 - 0089 - 02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控
*
孙
滨
( 四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 四平 136000)
中图分类号: S435. 131
文献标识码: B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增长对
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 77. 6% 以上,在国民
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玉米对我国的
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病害是影响玉
米生产 的 主 要 自 然 灾 害,常 年 损 失 可 达 6% ~
10%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
该病自 1876 年在意大利发现以来,到 20 世纪初,
已遍布五大洲玉米产区。该病主要分布世界各地
较冷凉的地区,如亚洲北部、南欧、北欧、北美、南
美的一些国家。在我国,玉米大斑病最早于 1899
年发现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随后在河北、广西、
台湾、江苏、河南等地陆续发生。目前几乎所有的
玉米产区都有分布,特别是东北、西北玉米产区和
南方高海拔山区的春玉米区以及华北夏玉米区发
生普遍,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生产安全的重
要因素。
1 发生及为害
大斑病的发生各个时期,随着气候条件的变
化,品种的选择以及栽培模式的改变,发生情况不
尽相同。我国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玉米大斑病
一般为危害不大。但到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耕作
制度的改变及感病杂交种的推广,该病再度流行,
并有逐年加重趋势。如 1974 年东北三省发病面
2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推广了抗病杂交种以
及综合防控措施,使该病害发生得到了一定控制。
进入 21 世纪,由于栽培方式的改变,感病类型品
种的大面积应用,伴随着气候的变化,及病菌致病
性变异等诸多原因,玉米大斑病发生为害呈现明
显加重趋势。特别在最近几年,整个东北以及华
北春玉米区的局部地区已经大范围发生流行,一
些主栽品种发病程度极重,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
重的影响。如 2012、2013 年,该病害在黑龙江、吉
林、辽宁、以及内蒙古东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再
次大流行。除春玉米区外,大斑病在华南和华东
等夏播玉米区也有发生。
玉米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生
长中后期尤 其 是 抽 穗 以 后 生 长 时 期 陆 续 严 重 发
生。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苞叶和
叶鞘。田间主要有两种症状:
一种症状是萎蔫斑: 在病害发病初期,在叶片
上产生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随
后斑点沿叶脉迅速扩大,形成长 5 ~ 10 cm,宽 1
cm 左右,灰绿色至黄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梭状萎蔫
斑。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麻麻生有一层
灰黑色霉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
孢子,此乃田间常见的典型症状。主要出现在受
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玉米品种叶片上。
另外一种症状是褪绿斑: 由发病初期的小斑
点,以后逐渐沿着叶脉延长并稍微扩大,呈长窄梭
形。后期病斑中央出现褐色的坏死斑,坏死斑周
围有较宽的褪绿晕圈,在坏死部位很少产生霉状
物。
2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玉米突脐孢菌[Exsero-
hilum turcicum ( Pass) Leonard & Suggs]危害所致。
病菌 有 性 阶 段 为 大 斑 刚 毛 球 腔 菌[Setosphaeria
turcica ( Luttr. ) Leonard et Suggs ],异 名: Tricho-
*
收稿日期: 2014 - 01 - 18
·90·
辽宁农业科学
2014 年
metasphaeria turcica Luttr. ; Keissleriella turcica
( Luttr. ) von Arx。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
代。
茬; 第二,提倡适时早播,配方施肥,适时分次早追
肥; 第三,在玉米开花———灌浆期保持田间适宜湿
度,避免土壤过旱或过湿,保证水肥管理到位,调
3
玉米大斑病病害侵染循环
节田间小气候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第四,收获后
及时清除田间病株落叶及时进行翻耕,减少明年
玉米大斑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以菌丝体或者
分生孢子在发病的组织( 病残体) 中越冬; 种子上
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越冬期间的
分生孢子,往往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成为来
年的初侵染来源。
玉米大斑病病菌越冬,在潮湿的条件下,分生
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借
风雨和气流传播,条件适宜孢子萌发,大多从孢子
顶端细胞中长出芽管,孢子基部、间细胞也可长出
芽管。在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