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方向介绍见微知著-纳米世界中的科学.pptVIP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方向介绍见微知著-纳米世界中的科学.ppt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碳纳米管器件与能量转换,孙连锋,研究员(百人计划) 酸碱驱动的核酸纳米机器研究,刘冬生,研究员(百人计划/杰青) 低微材料的光电性质和器件探索,裘晓辉,研究员(百人计划) 纳米粒子超结构的制备与应用,唐智勇,研究员(百人计划) 用微纳米结构探索生物世界,蒋兴宇,研究员(百人计划) 应用纳米科学解决生物和医学中的关键问题,梁兴杰,研究员(百人计划) 纳米富碳材料的结构控制及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智林杰,研究员(百人计划) * 见微知著 - 纳米世界中的科学探索 报告时间:2008年8月28日 下午 2点(星期四) 报告地点:吉林大学无机超分子楼二楼圆形报告厅 孙连峰,博士生导师。2000 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新加坡、剑桥大学Cavendish 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04 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研究方向包括一维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硅线等)以及异质结的制备、结构以及由其构建的电输运器件研究。纳米金属电级对的制备,量子点、单分子器件的研究。纳米器件中的尺寸效应、量子效应研究。已发表包括Nature (1), Nano Lett. (3), Adv. Mater.(4), App. Phys. Lett. (8)等SCI 论文近50篇,文章他人引用率超过600 次。获得过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次。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1)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2)微加工技术以及在纳米金属电极对制备的应用;3)纳米器件的电输运性质研究;4)纳米超敏感探测技术。 E-mail:slf@ 刘冬生,博士生导师。2002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08年获得“第一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当前主要从事以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为基础的纳米结构组装及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包括:1)酸碱驱动的核酸分子机器运动机制研究;2)以核酸分子机器为基础的智能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3)以核酸分子为模版的蛋白质、纳米粒子组装及应用。近年来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E-mail:liuds@ 裘晓辉,博士生导师。2000 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Irvine 分校、美国IBM 公司中心研究部及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 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在 Science,Phys. Rev. Lett., Nano Lett., JAC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获得过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 主要研究方向是低维纳米材料和结构及其功能器件的光学和电学特性研究。本研究工作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微纳器件的制作与表征、显微超快光谱学测量、以及低温真空扫描探针显微术等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 E-mail:xhqiu@ 唐智勇,博士生导师。1999年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了利用纳米粒子的内在相互作用自组装合成一维纳米线和二维纳米片的新方法,突破了教科书中关于晶体生长的定论。首次利用纳米薄膜组装技术制得了三维纳米版本的贝壳。其机械强度近似于天然的贝壳和动物骨头的机械性能。在影响因子大于3的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30篇,文章他人引用率超过1300次。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著名新闻媒体和学术期刊如《The 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Times》, 《Nature》,《Science News》,《Chemical Engineering News》等专题报道。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1)纳米材料生长和可控组装的内在机理。2)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的光电性质,及其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3) 纳米生物材料在药物释放,生物传感器,和移植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E-mail:zytang@ 梁兴杰,博士生导师。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肿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中风研究所, 帕特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外科和分子肿瘤神经实验室工作。作为助理教授在Howard University医学院放射医疗系从事纳米药物分子在动物体内的分子和细胞成像研究。?200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加入中心。 主要研究工作涉及纳米药物的分子和细胞肿瘤学作用机理、以及纳米科学在肿瘤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当前的研究重点是探索和发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