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社会再认识.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   秦晖   本文试图从乡土社会而不是从“思想家”的作品中寻求对“中国传统”的再认 识。本文认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既不是被租佃制严重分裂的两极社会,也不是和 谐而自治的内聚性小共同体,而是大共同体本位的“伪个人主义”社会。与其他文 明的传统社会相比,传统中国的小共同体性更弱,但这非因个性发达、而是因大共 同体性亢进所致。它与法家或“儒表法里”的传统相连,形成一系列“伪现代化” 现象。小共同体本位的西方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起步时曾经过“公民与王权的联盟” 阶段,而中国的现代化则可能要以“公民与小共同体的联盟”为中介。      小共同体本位论质疑      对于传统中国社会,尤其是被视为中国文化之根的传统乡土社会,目前流行的 主要有两大解释理论:一为过去数十年意识形态支持的“租佃关系决定论”,这一 理论把传统农村视为由土地租佃关系决定的地主——佃农两极社会。土地集中、主 佃对立被视为农村一切社会关系乃至农村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基础,阶级矛盾也成 为阐释中国历史的一个根本概念。   笔者前已指出( 秦晖、苏文,1996) ,这种解释模式存在着严重问题。而另一 种解释模式,我们可称之为“乡土和谐论”。它在1949 年以前曾与“租佃关系决 定论”互为论敌,而在这以后由于非学术原因它在大陆消失数十年,改革以后才得 以再传承1949 年以前学统和引进外部( 港台及海外汉学) 理论的基础上复兴。然 而有趣的是:此时它已不以“租佃关系决定论”为论战对手,而成了从“新保守” 到“后现代”的各种观点人士排拒“西化”的一种思想武器。这种解释把传统村落 视为具有高度价值认同与道德内聚的小共同体,其中的人际关系具有温情脉脉的和 谐性质。在此种温情纽带之下的小共同体是高度自治的,国家政权的力量只延伸到 县一级,县以下的传统乡村只靠习惯法与伦理来协调,国家很少干预。传统乡村则 被认为是家族本位的( 并以此有别于“西方传统”的个人本位) 。儒家学说便是这 种现实的反映,它以“家”拟“国”,实现了家国一体、礼法一体、君父一体、忠 孝一体。于是儒家又被视为“中国文化”即中国人思维方式及行为规则的体现,它 所主张的性善论、教化论、贤人政治、伦理中心主义等则被看作是中国特色之源。   从这套解释出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引伸:有人从这种“乡村自治传统”看到了 中国的“小政府大社会”和中国传统比西方更“自由主义”( 盛洪,1996) 。有人 则相反,从乡土中国小共同体的“集体主义”中看到了克服“西方现代性”的自由 主义之弊的希望,并期待“乡土中国的重建”会把人类引入“后现代”佳景( 甘阳, 1994) 。有人以根据这种小共同体伦理自治说创作出来的“山杠爷”之类形象为论 据证明“西方的”法治不适用于中国,我们的社会秩序只能指望“本土文化资源” 培育的伦理权威( 朱苏力,1998) 。还有人以“村落传统”说来解释人民公社,认 为“温情脉脉的自然村落”是中国传统“长期延续的关键”,人民公社制度体现了 突破这一传统而走向“现代化”的努力,并付出了当然的“代价”;但1958 年的 “大公社”对“村落”的破坏“过分”了,引起了灾难,后来的“队为基础”则向 “村落传统”作出了让步,因而使公社得以正常运作20 年云云( 张乐天,1998) 。   总之,强调村落、家庭( 宗族) 等小共同体的自治( 相对于国家的干预而言) 与和谐( 相对于内部的分化而言) ,并将其视为不同于“异文化”的华夏文明特性 所在,是这些看法的共同点。   应当说,这种“小共同体本位的传统观”之复兴有相当的合理性。首先,若与 1949 年以后的农村体制相比,传统中国国家政权对农村社区生活的控制能力确实 弱得多;而与历史上的王朝强盛期相比,小共同体本位论者所集中考察的晚清、民 国又是末世、乱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也未必能达到强盛王朝的水平。其 次如果抽象地谈村落、家族的小共同体凝聚力也不是不可以,任何时代人们对自己 所在的群体有所依附都是可以设想的。与改革前的“唯阶级关系论”相比,如今谈 论对家族、村落的认同至少是看到了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多样性,这自然是个进 步。   但在文化形态论的意义上讲传统中国的小共同体本位、把它视为区别于异文化 的中国特征,并用它来作为解释历史与现实的主要基础,则是很可质疑的。首先, “乡村和谐论”比“租佃关系决定论”更无法解释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现象,即过 去称为“农村战争”的周期性超大规模的社会冲突。因为如果传统乡村的内部关系 真是那样温情脉脉,而乡村外部的国家权力又只能达到县一级而无法干预乡村生活, 那种社会大爆炸怎么可能发生? 退一步讲,即便乡村内部关系存在着紧

文档评论(0)

wpxuang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