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RFID技术及其应用目 录 1 RFID技术21.1 什么是RF21.2 什么是RFID21.3 RFID的发展历史21.4 RFID的原理21.5 RFID标签31.6 RFID系统51.6.1 电子标签61.6.2 读写器61.6.3 应用软件系统91.7 RFID的行业标准101.7.1 RFID标准体系101.7.2 非接触式传输标准ISO/IEC 14443介绍121.8 RFID的分类131.8.1 电子标签131.8.2 非接触逻辑加密卡131.8.3 非接触CPU卡162 RFID的应用162.1 电子标签的应用162.1.1 商品跟踪和销售162.1.2 图书馆借书202.2 非接触卡的应用案例212.2.1 门票,火车票212.2.2 城市一卡通212.3 在手机上的应用212.3.1 电子票212.3.2 点对点通信的应用 广告22 RFID技术 什么是RF射频即Radio Frequency,通常缩写为RF。表示可以辐射到空间的电磁频率,频率范围从300KHz(100K?)~30GHz之间。在电磁波频率低于100khz时,电磁波会被地表吸收,不能形成有效的传输,但电磁波频率高于100khz时,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经大气层外缘的电离层反射,形成远距离传输能力,我们把具有远距离传输能力的高频电磁波称为射频。 什么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RFID的发展历史RFID最早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来在空中作战行动中进行敌我识别:当时英国用以确认进入机场的是否为已方的飞机,以免遭误击。但此后的50多年时间里,其发展一直裹足不前。近年来,其应用技术环境日臻成熟,又异军突起,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RFID技术发展的历程表。在20世纪中,无线电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RFID技术的发展可按10年期划分如下: 1941~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1—1960年。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 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广泛采用,RFID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1—今。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 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RFID的原理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信号的耦合类型有两种。 (1)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 (2)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读写器向M1卡发一组固定频率的电磁波,卡片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频率相同,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有了电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又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他电路提供工作,将卡类数据发射出去或接收读写器的数据。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中国移动的NFC标准规定0-4cm,不允许超过10cm。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5.8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频率低频高频超短频微波125KHz13.56MHz433MHz860~960MHz2.4GHz识别距离60cm~60cm50~100m~3.5m~5m(P)~100m(A)~1m以内(P)~50M(A)一般特性-比较高价-几乎没有环境变化引起的性能下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