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汉学一对巨擎.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西方汉学的一对巨擎 -一一陈寅恪与伯希和学术交往述论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革 王川 伯希和.全名保罗. í自理奥 (Paul Pelli时, 1878 - 1945) ,法国汉学正 统派领袖,举世公认的汉学泰斗,毕业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学校,导师为 汉学大家tþ 畹( E. Chavannes ) .同学有马伯乐( H. Maspero )、葛兰言 (M. Granet) 、戴密微( P. Dem.i éville) 等人。 他精通汉、藏、蒙、满、突 厥等 14 种语言。 从 1900 年起,伯希和多次来华,因盗运敦煌文书而声名 大噪。 1925 年后因主编 {通报) (Toung Pao) 事业达到顶峰,是欧美 公认之中国学领袖\全世界治汉学者奉为祭酒者也∞。 伯希和一生,热 爱中国文化.与晚清、民国学术机构均有联系,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北平图书馆的通讯员..还为北大文科研究所国学门与万国地理 学会建立学术联系而奔波;并与缪垄孙、沈曾植、重康、叶昌炽、罗振 玉、王国维、 张元济、 陈垣、柯绍忠、胡适、洪业、吴怒、傅斯年、陈寅 恪、王静如、王重民等几代逾百名中国学者有交往。 伯希和与中国学术机 构、学者的交往既是法中友谊的表现,又是法中学术界交往的典型事例。 其中,伯希和与陈寅恪之交往尤其值得研究。 关于陈寅恪与伯希和的学术交往.有学者在研究后指出·陈寅恪、 伯希和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20 世纪上半叶国际汉学传统与中 国国学主流的相互交汇,其结果是既推动了欧美汉学界对中国学术文化 及学术了解的加深,又对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指出 伯氏与中国学术大师陈寅恪的关系中的互相影响之处,以及 《 清华 ① 〈法国汉学家(自输和在平) ,北平. 1933 年 l 月 15 日(!是很h 傅斯年 f伯希和被搜i 《 傅斯年金良} 第 3 册,民沙.湖南极育出版性, 2曲3 ,第 469 茧, 东西乃汉学的-对巨摩 475 周刊上《岭南大学校报》 等的以说传说之处 ①。 本文在学术界相关 研究的基础上⑧,借鉴周一良先生 《 西洋汉学与胡适》 一文的写法③,本 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之旨,就陈寅恪与伯希和的交往、研究方法 与治学领域的同异等问题,做一述论。 陈寅恪与伯希和的交往 陈寅恪与伯希和两人结交很早。 陈寅恪初识伯氏,系由王国维之介 绍。 陈寅恪 《 王观堂先生挽词} 有伯沙博士同扬摧,海日尚世互倡酬 之句,笼注曰..伯沙博士乃法人伯希和、 沙畹两博士..卫言余之 得识伯希和于巴黎,由先生作书介绍也⑥。 此处之先生 即指王国维。 1909 年为一睹敦煌文书真迹,王国维随罗振玉在北京初识伯希和,遂得相 互问学, 二人有过多次交往, 对于伯希和的学术,一向出言谨慎的王国维 赞不绝口③。 除陈寅恪外. 20 年代管复初在巴黎渴见伯希利,亦系王国维 作书介绍⑥。 从 1913 年春季始.陈寅恪在巴黎大学读书,冬季则至伦敦,后返巴 黎.至 1914 年秋返江西南昌 1919 年赴美,之后赴德求学.直至 1925 年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曲。 陈寅恪之初识伯希和当在 1913 年或 1914 年;也可能为 20 年代留学德国之时。 伯希和从 1901 年受聘为法兰 西远东学校数授(年仅 23 岁)、 1911 年就任巴黎法兰西学院中亚语言、 历史、考古教授,伯希和与陈寅恪相识时,已是声名大噪的东方学家, 而陈寅恪则为一求学异国的青年学于,所以陈之初渴,带有求敏、 拜见 之意味。 初渴伯希和之后.陈寅恪还曾再访伯希和。 陈寅恪后来与陈垣讨论蒙 元史时,曾透露说: .. ( 秘史} 韩本前在巴黎伯君家匆匆-见,亦不知其与 ① 桑兵 {伯希利与近代巾国学术界l. 北京. (目史研究) 1997 年第5 期.第 11 .5 -138 页。 1l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