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胁迫下粳稻幼苗前期耐碱性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pdfVIP

碱胁迫下粳稻幼苗前期耐碱性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9,35(2):301—308 http://www.chinacrops.org/zwxb/ ISSN 0496—3490;CODEN TSHPA9 E—mail:xbzw@chinajourna1.net.ca DoI:10.3724/SP.J.1006.2009.00301 碱胁迫下粳稻幼苗前期耐碱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祁栋灵 1,2 郭桂珍 李明哲4 杨春刚 张俊国 曹桂兰 张三元 。 徐锡哲4 周庆阳 韩龙植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 良重大科学工程 ,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 验室,北京 10008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农业部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海南儋州571737; 吉林省农 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吉林公主岭 136100; 韩国农村振兴厅农业生命工学研究院,韩国水原441—707;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四川 雅安 625014 摘 要:以粳粳交 “高产 106/长白9号”F2:3代20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0.15%Na2CO3溶液的碱性胁迫下,进行了水 稻耐碱性鉴定,并以 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幼苗前期的根数 、根长和苗高及其相对碱害率进 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s)的检测。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在 F3家系群中均表现为具有 l~2个峰的连续分布,认为由 主效基 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碱胁迫下幼苗前期根数、根长和苗高及其相对碱害率相关的 QTL26个,分布于第 1、5、6、7、8、9和 11染色体上。其中,碱胁迫下与根数相关的QTL4个,qRN6一J和qRN11 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大,分别为29.91%和 13.42%;与根数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5个,qRRN11—2对表型变异的解 释率较大,为23.86%;与根长相关的QTL6个,qRRLll一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大,为21.06%;与根长相对碱害率 相关的QTL2个,但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均较低;与苗高相关的QTL5个,qSH1和 qSH11—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 大,分别为 15.81%和 16.53%;与苗高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4个,qRSH5和 qRSH6—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 29.89%和34.63%。而这些解释率较大的QTL所处的标记区间距离,除 qRN6 相对较dx(19.0cM)~b,其余 QTL的标 记区间距离均大于26.3cM,需作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在所检测到的QTL中,13个 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 自耐碱 亲本长 白9号,而其余 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 自敏碱亲本高产 106;基因的主要作用方式为超显性或部分显性。 关键词:水稻;幼苗前期;耐碱性;微卫星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 IdentificationofQuantitativeTraitLociforAlkalineToleranceatEarlySeed- lingStageunderAlkalineStressinJaponicaRice QI Dong—Ling,,GUO Gui—Zhen,LEE Myung—Chul,YANG Chun—Gang,ZHANG Jun—Guo, CAOGui.Lan,ZHANGSan—Yuan,SUHSeok—Cheol,ZHOUQing—Yang,andHANLong—Zhi ‘InstituteofCropSciences,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NationalKeyFacilityforCropGeneResourcesandGeneticImprovement/ KeyLaboratoryofCropGermplasmResourcesandBiotechnology,MinistryofAgriculture,Beijing100081,China;RubberResearchInstiutteof China,ChineseAcademy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s/KeyLaboratoryofPhysiologyforTropical Crops,M inistryofAgricultur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