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地方化和大众化2014821910715216.docVIP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地方化和大众化2014821910715216.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地方化和大众化   在我国,总体讲对于高等教育是稳步发展的方针,而且主要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尤其如此。怎么积极发展高职教育?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从国内高教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要发展和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地方化和大众化结合起来,可以说职业化、地方化、大众化是高等教育的一个’三生子”。我们要在抓好传统大学的“英才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三生子”,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范围上因人施教地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两种高等教育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现代化建设,从目前我国国情看,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三生子”恰恰正是发展我国高教事业的新的增长点。   (一)国外高等教育职业化、地方化、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现代高等教育发源于西方。西方高等教育走过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程。目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除了培养“精英”级优秀杰出人才外已经日趋职业化、地方化、大众化,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几国正走上高等教育普及的道路。   在西方,大学教育逐步从精英、象牙塔教育走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大学也从只向贵族、神职人员开放逐步向民众开放。为了广大民众能较好地接受高等教育,美国在1901年创办了“初级大学”,帮助学生为接受大学高年级教育作好准备。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大学内也逐渐出现了大量“职业性”学科的专业?[2]特别二战期间和战后,由于军事技术的需要和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社会出现了两种需求: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和民众(包括大量退伍军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两种需求,一方面大学设置不少职业性学科的专业并扩大规模,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初级大学并与之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非大学”类高等教育机构,在美国、加拿大叫社区学院?[3,4]]在英国叫Polytechnic[5]在德国叫Fachbochschulen等等?[6]所以二战以后在高等教育阶段也逐渐孕育出两类高等教育了。   职业化的高等教育,其内容的职业性和技术性最强,其帮助学生就业的目的性也最直接,因而它最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高教需求,显然职业化的高等教育是最大众化的。同时它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也是最强最直接的,而且它面广量大,任何一个中央政府也难以包办,所以在西方,这类高等教育大都是由地方政府、社区所投资和管理,可见大众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自然是地方化的。所以说这类高等教育在西方以其培养目标的职业化、管理的地方化,对象的大众化成为三位一体的模式,可称之为高等教育的“三生子”。   美国社会大学的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丝毫没有影响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等着名大学雄据世界一流的优秀杰出人才,同时也培养出更大量的应用性人才,而且每年还从大众化的“非大学”类高等教育中招收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再深造。金字塔当其高、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求加大加宽大众化的基础。在宽厚的大众化的基础上涌现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一批优秀杰出人才甚至诺贝尔奖级人才是再也自然不过了。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他们审时度势在发展改造传统大学的同时及时满足社会对两种高等教育的需求,及时把高等教育推向职业化、地方化、大众化,不仅保持了在科学技术领域 的世界领先地位,还保证了社会和经济的先进发达地位。分析看来,这是它们做到了在全社会的广度上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充分满足人民的高教需求,两类高等教育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各种需求各得其所,从而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现代化作出了战略性的贡献。   (二)我国高教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习和基本照搬前苏联的培养模式,其特点之一是专业中的学科教育和职业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7]它们的直接培养目标就是某岗位的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工程师、领导干部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在教学中学科知识能力的训练和职业岗位的实习并重。这种模式有其好的一面,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越来越走向了三脱离――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师生脱离广大群众,从而与当今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随着经济的改革高教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改革。   1978年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国策。此后各地经济很快得以恢复,特别在原来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更是抓住机遇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时在这些地区普遍出现了“人才饥饿症”――社会最广泛需求的人才得不到满足。同时由于高考的恢复,在这些地区又出现了“高教需求热”――由于招生规模的限制,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合格高中毕业生进不了大学。在这两种需求推动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于1980年首先应运而生地诞生了中国的“非大学”类普通高校――市办职业大学。紧接着几年内全国各大中城市相继创建了百来所这种类型的高校?[8]可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