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模式” 就是这样铸就——一个农村教师教育回眸与反思.docVIP

“县中模式” 就是这样铸就——一个农村教师教育回眸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县中模式” 就是这样铸就的一个农村教师的教育回眸与反思 李勇斌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总要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县中模式”无疑是透视和理解我们当代教育的一面镜子。所谓“县中模式”是指以追求高考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以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为主要特征,以牺牲师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代价的学校管理体制。伴随着2004年南京“高考之痛”所引发的关于“县中模式”的大讨论,“县中模式”一词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且一度成为教育界的时髦话语。如今“县中模式”在中国大地越演越烈,且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趋势。作为一名在农村场域生活了十年的教师,本人亲历了“县中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充斥着制度与人性、权力与权利的反复斗争与较量。这一过程正如马克思批评美国18世纪“西进运动”时所言——它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而是一部充满血和泪的历史。作为一个“在场”的县中人,本人试图以自己所在的学校为视角、以自己的教育经历为线索将这一过程再现出来。本人始终坚信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县中模式”必将有一天成为野蛮和落后的代名词而被人们所抛弃。 短暂的欢乐时光 1998年本人大学毕业分配到家乡所在的县中——江苏省杏农中学(化名)。这是一所占地只有64亩,办学规模为“四轨”,教职工一百多人的寄宿制完中。学校绝大多数教师都住学校的公寓,基本上以校为家。当时教育的大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中考、高考竞争压力不是很大,学校管理也比较人性化。印象最深的是实行弹性办公制度,教师没有课或者上完课,如果有什么事请个假就可以离开。教师不需要晚坐班,晚自习主要由班主任和值周教师参与管理。学生自习课、活动课和自主安排的时间较多。周六晚上,学校或年级经常搞些诸如《七彩周末》、《火红的五月》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以愉悦身心。每年学校的文化大餐——“校园文化艺术节”搞得有声有色。甚至还邀请外地正规演出单位进行开幕式首场演出。学生们在艺术节上自编自演的话剧小品如《威尼斯的商人》《百万英镑》《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白毛女》等精彩绝伦、美不胜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超乎我们的想象。由于在校学生人数不多,学校乐于组织学生郊游和远足,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情谊常常就在这非制度化的生活中悄然产生。2000年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校歌——“浩浩长江,巍巍翠山,激荡着我们的心房……”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我们所置身其中的天人合一、宁静和谐的教育生活场景。笔者以为最初几年的快乐正是源于学校的“无为而治”和师生拥有较多的闲暇时光。亚里士多德说得好:“能经验到休闲本身所给予的愉快、幸福和生活享有的,只是有闲暇的人而非忙碌的人。”“工作与闲暇都是需要的,但闲暇优于工作,并且它就是工作的目的”当代教育的异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对于闲暇的背弃和遗忘。 事情悄悄发生变化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随着教育竞争的硝烟越来越浓,这个长江之滨、翠山脚下昔日平静安详的中学也开始变的躁动起来。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2001年新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采取了对毕业年级划分重点班与普通班进行分层次教学的举措,且取得突出的成绩。随即作为一个成功经验在非毕业年级推广。2002年江苏高考首次采用语数外加大综合(即理化生政史地六门学科)模式,由于应对措施不力我校当年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学校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批评和自身的生存危机。一位第一年教高三的语文女教师因所教班级高考成绩不甚理想而被调至某乡镇中学。另一名有着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的英语女教师因哭着向领导求情而未被调走。校园里弥漫着一股恐慌焦虑和人人自危的情绪。2002年高考失利成为学校教育管理思想发生转变的分水岭。学校一改过去“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而朝着精细化和功利化方向转变。为突出过程管理,学校加强对教学常规工作考核和工作时间的考勤力度,建立了与周边学校的联考制度。同时与高考无关的活动如春游、周末活动、研究性学习等统统被取消,甚至连党的组织生活亦压缩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为提防教师工作懒惰或消极怠工,校长们还经常在大会上将“末位淘汰制”“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得努力找工作”等话语挂在嘴边上以示警戒。自此,教育原本温情脉脉的面纱被彻底撕破而露出其狰狞的面容。 “县中模式”的全面推行 2004年学校一改过去学习苏南学校的做法,组织全体高三教师赴南通拼茶中学学习考察,以学习苏北教师吃苦耐劳的“死揪”精神。为贯彻学习精神,学校推出两项重要举措。一是安排高三教师晚自习坐班答疑,将教师与学生捆绑在一起,通过增加师生接触的时间和次数来谋求增长点。从此,教师没有了8小时工作日的概念而沦为工作的奴隶。二是实行月考制度。通过增加考试次数来制造和强化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竞争,以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县教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