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8年重庆大气降水δD和δ18 O特征初步分析 Study on the δD and δ18 O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ic precipitation during 2006-2008 in Chongqing, China.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l卷第6期 水科学进展 V01.21.No.6
2010年11月 ADVANCESINWATERSCIENCE Nov..2010
李廷勇1’2…,李红春1’4,沈川洲5,杨朝秀1,李俊云1,衣成城1,
袁道先1’3…,王建力1’3,谢世友1’3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710075;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4.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台南70101;5.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台湾台北10617;
6.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受到温度、蒸发、水汽源地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具有很
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在不同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值普遍偏轻,而冬季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值普遍
偏重。水汽来源是控制当地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最重要原因,而蒸发作用等是控制短期次降水事件中雨水
稳定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重庆;夏季风;大气降水;8D;8“0;水汽源地
中图分类号:P42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l-6791(2010)06-0757-08
MeteoricWater
自Craig…建立全球大气降水线(Global
Networkof in
领域。全球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监测网(Global Isotopes
降水中BD和8”0的关系,同时显示了“纬度效应”、“高程效应”、“降水量效应”、“温度效应”、“水汽来
源”等因素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埋引。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季风地区降水的氢氧同位素比值同气温
的关系与其它地区存在明显不同Ho。国内外学者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区、西北地区以及南方季风区的大气降
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和水汽来源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4…。上述工作积累的数据为研究中国大气降水
的同位素分布和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卜12]。过去对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多数是采用加权平均
降水的分析,有可能丢失一些短期的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孟玉川等针对单个降水事件的同位素分析,揭示
了云下二次蒸发作用对大气降水中重同位素的富集作用¨“。此外,中国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要
详细了解中国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特征,还需要多区域原始资料的积累。本文利用基于29个月中单个降
水场次的雨水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了解重庆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在月、季节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同时
探讨短期天气状况对雨水同位素的可能影响。
收稿日期:2010旬1-02
划资助项目(2006BAC01A16)
作者简介:李廷勇(1978一),男,四川成都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地球化学等方
面的研究工作。E—mail:cdlty@SWU.edu.ca
通信作者:李红春。E—mail:hli@U$C.edu
万方数据
758 水科学进展 第2l卷
1 研究区概况
采集大气降水的地点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校园内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实验室的室外空地(29。49’N,
106。25’E,海拔252 m。北碚
m),与本文气象数据来源的地理科学学院气象站直线距离约500m,海拔高差7
200
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北部约40km(图1),年平均气温17.70C,降雨量约lmm。该地区属于典型的亚
热带高压的控制,导致某些年份夏季降水减少,出现严重的伏旱天气。例如在本文数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0.14THz过模表面波振荡器初步实验研究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overmoded surface wave oscillator with 0.14 THz.pdf
- 2.5维复电阻率反演及其应用试验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experiment on 2.5D SIP inversion.pdf
- 2.5维直流电法正演中Fourier逆变换离散波数的最优化选取 Optimized selection of discrete wavenumbers for inverse Fourier transform in 2.5D DC resistivity modeling.pdf
- 2m望远镜K镜支撑结构优化设计 Optimum design of support structure for 2 m telescope's K mirror.pdf
- 2维和2.5维起伏地表直流电法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Finite-difference DC electrical field modeling on 2D and 2.5D undulate topography.pdf
- 3D3C陆地反射PS转换波CMP成像影响因素分析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imaging for 3D3C land reflection by CMP of PS-converted wave.pdf
- 3种不同形式的板弹簧性能分析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ree Type Flexure Bearings for Linear Compressors.pdf
- 3种生物纤维素膜的结构与性能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ree kinds of bacterial cellulose films.pdf
- 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Analysis of 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at the northeastern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fter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pdf
- 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以都汶公路沿线为例 RISK ASSESSMENT OF COLLAPSES AND LANDSLIDES CAUSED BY 5.12 WENCHUAN EARTHQUAKE-A CASE STUDY OF DUJIANGYAN-WENCHUAN HIGHWAY.pdf
- 2007年3月3日长时间持续Pc5 ULF波的多点联合观测分析 Multi-point joint observations of long-time continual Pc5 ULF waves on 3 March 2007.pdf
-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动力学背景的数值模拟实验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5.12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geodynamic background.pdf
- 2008年MS7.1于田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其震源滑动反演 The coseismic InSAR measurements of 2008 Yutian earthquake and its inversion for source parameters.pdf
-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 The impact o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on the seismic activity of surrounding faults.pdf
- 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的斜坡物质响应率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RESPONSE RATE OF SEISMIC SLOPE MASS MOVEMENTS RELATED TO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ALYSIS.pdf
- 2008年汶川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引起的余震活动分析 Analysis of co-seismic rupture models for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relations with aftershock.pdf
-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非平稳特征 Non-sta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near-fault strong motions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pdf
-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裂区域变形场的空间分布 A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eformation fields near the fault of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pdf
- 2008汶川Ms 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Deep processes and dynamic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of 2008.pdf
- 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加速度场预测 Prediction of acceleration field of the 14 April 2010 Yushu earthquake.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