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振动与冲击
SHOCK
第29卷第2期 OFVIBRATIONAND Vnl.29No.22010
JOURNAL
地震模拟振动台运动控制性能分析
王燕华,程文溱
(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6)
m×6
摘 要:结合结构动力学理论分析与地震模拟振动台的控制理论分析,给出东南大学4 m自行组装的单轴
振动台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指出了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油柱共振及阻尼等参数;同时结合实际模型试验进行详
细的试验分析。理论与试验的结果都证明了在这种组合模式的系统中,三参量控制能更加有效地改善系统动态特性,满
足更多的试验要求。
关键词:振动台;运动控制;动态性能
中图分类号:TU399 文献标识码:A
前馈控制模式与控制信号相关,压差控制模式与系统
1振动台系统概述
的压力差相关‘51。系统总的控制流程图在图1中
国内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建设已经超过20台,其中 示出。
大部分的系统是由国外大公司承担建设。东南大学振
动台是一自行设计组装系统,见图1所示。台面尺寸
m×6
为4 m,使用频率范围达50Hz,由于控制器采用
普通结构试验用的Flex—GT设备,所以在振动台组装
完成后,有必要对系统的运动控制性能进行深入地分
析研究,以确保系统具有高效的性能表现¨’2J。
目前振动台控制系统使用的传统控制模式分两
种:一是以位移控制为基础的PID控制方式,一种是以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组成的i参量反馈控制方式旧j。
以位移控制为基础的PID控制技术因其控制规律简单
而被广泛运用,随着人们对控制精度进一步提高,三参
量控制逐渐被运用。理想的系统参数、合理的控制模
式。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性能一j。
东南大学振动台的控制系统分内外两个组成部
分,称内部循环系统和外部循环系统。
图1东南大学振动台系统
内部循环系统是以伺服阀为核心的小闭环系统, Southeast table
Fig.1 Universityshakingsystem
在内部循环中反馈信号与控制命令值相比较后产生一
个误差信号,误差信号首先被输入到三级阀的第一级,
经过线圈的信号转化,将电信号转化成流量信号,输出
相对应命令的流量,并在三级阀的第三级上得到的位
置信号作为反馈,形成闭环,最后根据三级阀上第三级
的位置信号来决定作动器上的高压流量。
外部循环系统是指外部控制命令值到系统反馈形
成的大闭环系统。在外部循环系统中,除了传统的PID
控制模式外还可根据不同的性能需求加入不同种类的
信号,信号经过放大调理后组成不同的控制模式,如前
馈控制模式、压差反馈控制模式等。这样就为三参量 图2系统控制流程图
的控制做好准备,其中PID控制模式与误差信号相关, flowchart
Fig.2System
收稿日期:2009—09—27修改稿收到日期:2009—10—282理论分析
第一作者王燕华女,博士,工程师,1977年7月生
经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不同水化状态下的压实膨胀土应力-应变-强度特征 Stress-strain-strength behaviour of compacted expansive soil under different hydration states.pdf
- 不同污染源海水样本的分类模型研究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Seawater Samples with Different Pollution Sources.pdf
- 不同应力状态和摩擦系数对综合P波辐射花样影响的模拟研究 Effect of stress ratio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composite P wave radiation patterns.pdf
- 不稳定条件下水平管单相水流动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on Horizontal Single Phase Water Flow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Under Unsteady Flow Condition.pdf
- 采用TDR水分计研究非饱和黄土入渗及自重湿陷变形规律 STUDY OF INFILTRATION AND COLLAPSIBLE DEFORMATION LAW OF UNSATURATED LOESS UNDER OVER BURDEN PRESSURE BY USING TDR SOIL WATER PROBE.pdf
- 采用级联仿射不变函数的快速平面形状识别 Fast planar shape recognition using cascaded affine invariant function.pdf
- 彩色公路地图道路自动获取的结构元素法 A Structural Element Method of Road Automatic Acquisition from Highway Color Maps.pdf
- 藏北聂荣地区早侏罗世末期的岩浆混合作用及构造意义 Magma mixing of late Early Jurassic age from Nyainrong, northern Tibet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pdf
- 曹妃甸老龙沟潮汐通道拦门沙演变机制 Mechanism of outer delta evolution of the Laolonggou tidal inlet in Caofeidian sea area on China's Bohai Bay.pdf
- 测井成岩相自动识别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的应用 A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log diagenetic faci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ulige area, Ordos Basin.pdf
- 地震燃气阀门及其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 Earthquake gas valve and relate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and methods.pdf
- 地震条件下损伤——愈合模型的初步研究 PRELIMINARY STUDY ON DAMAGE-HEALING MODEL UNDE EARTHQUAKE.pdf
- 地震压埋人员压埋率预估模型 Prediction Model for Buried Personnel Probabilty in Earthquake.pdf
- 地震与降雨耦合作用下区域滑坡灾害评价方法 AN ASSESSMENT METHOD FOR REGIONAL SUSCEPTIBILITY OF LANDSLIDES UNDER COUPLING CONDITION OF EARTHQUAKE AND RAINFALL.pdf
- 地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综合集成模式 Meta-synthesis patter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of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s.pdf
- 地震作用下边坡岩体动力稳定性数值模拟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STABILITY OF SLOPE ROCK MASS UNDER SEISMIC LOADING.pdf
-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STUDY OF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ROCK SLOPE UNDER EARTHQUAKE.pdf
- 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 COUPLING EFFECT MECHANISM OF ENDOGENIC AND EXOGENIC GEOLOGICAL PROCESSES OF GEOLOGICAL HAZARDS EVOLUTION.pdf
- 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m)油、气形成与聚集的深层物理与动力学响应 Deep physical and dynamical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second deep space (5000~10000 m).pdf
- 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新进展 New Progress 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Class Ⅰ Polypeptide Release Factors.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