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8卷第3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VOL28 No.3
Science 2012
2012年5月 andGeo-Information
Geography May
邯郸石龙群的成因与年代研究
蔡湛1,徐宁1,邸明慧1,张丽云1,李庆辰1,自洁2
(1.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学的角度对河北省南部邯郸县姜窑村出土的石龙群的成因及其形成年代进行
了分析。结果表明,由l条大龙和9条小龙组成的石龙群是钙质胶结的洛河古河道沙体,形成于距今4万年前的
晚更新世晚期,对应于玉木早冰期华北平原第Ⅲ古河道发育期。石龙沙体上的横切V形裂口是古河道沙体在干缩
过程中形成的横切裂隙,沿古河道沙体下泄的富含碳酸钙的地下水在此渗出是形成裂隙两侧脊状突起和“龙爪”的
直接原因。新构造运动可能是造成紫山断块隆升并迫使溜河改道和石龙群整体向北东方向翘首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邯郸;石龙群;成因;古河道沙体;晚更新世;水系演化
中图分类号:P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12)03--0106--03
1988年河北省邯郸市西北10km的邯郸县三 伸方向呈现单向斜层理,顶截下切特征明显;这些水
陵乡姜窑村村民在村西砖厂取土时,发现一条石质 流波痕层理构成了龙体两侧的规则花纹,与龙体两
长龙,长28.7111,宽2.5in,高4.3ITI,其左右两侧分侧杠状突起和扁平状凹坑相互衬托,更使石龙栩栩
别又挖出4条和5条小龙,在各条龙体上每间隔0.5~如生。10条石龙的龙体均向N53E方向微微翘起
1m即发育一条横切裂隙,裂隙两侧有类似于骨关 (仰角为3。~5。),呈昂首腾飞状。石龙被发现后,当
节两侧的脊状突起。整体观察,条条石龙如同一排 地村民根据想象,为其分别雕筑了神采各异的龙头。
长长的脊椎动物的脊椎骨,甚至在大石龙龙体的左
2石龙群的成因分析
侧偏后部位还有一个“龙爪”生出,更使其形态逼真。
2002年国家文化研究院专家到此连续进行专题考察2.1化石说
后发现古石龙非同一般。20年来,围绕这片石龙,专 尽管组成石龙群的条条石龙形状各异,但均显
家、学者对其成因、形成年代等进行了各种推测[1’2],现出较为一致的脊椎动物脊柱形态,除具有长0.5~
产生了“化石说”、“镇陵信物说”、“天然形成说”等多 l ITI的类似于椎骨的分段结构外,各段椎骨间的骨
种观点。2008年4月8—14日,中央电视台10频道节处还形成高1~3CITI不等的脊状突起,与目前常
“走进科学”栏目,连续播出《探秘中国巨龙阵》7集专 见的脊椎动物的椎骨结构相似;加之“龙体”两侧的
题片后,更是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本文拟探讨石龙 杠状突起和扁平状凹坑,使其具备了脊椎动物脊柱
群的成因、形成年代及其发育过程。 的外观;尤其是在大石龙左侧后部沿横切裂隙“生”
出的“龙爪”,如同自“骨缝”中长出,其形状类似现代
1石龙群形体特征描述
大型蜥蜴的后腿骨;而且,“龙体”上的骨节长度、“龙
组成石龙群的10条石龙在平面上大体平行排 爪”的尺度与“龙体”的尺度比例基本协调,与现代脊
列。最大的石龙呈扁平的棒状卧于石龙群的中央,其 椎动物的相应比例十分相近。因此,曾引起人们关
左右两侧的小龙龙体形状与大龙相同或类似.只是 于其为传说中的“龙”化石或恐龙化石的讨论。
体量较小(单体长约1511i,宽1.9--2m,高1m)。 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各条石龙在形态和结构上,
10条石龙均呈棕黄色,质地坚硬,龙体上横切裂隙深 均存在明显的不均匀和不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黑龙江金厂金矿田岩浆和成矿作用的LA-ICPMS锆石定年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Jinchang gold ore-field, Heilongjiang province.pdf
- 黑龙江省鸡西盆地基性岩40Ar39Ar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40Ar39Ar Isotopic Dating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afic Rocks from the Jixi Basin, Heilongjiang Province.pdf
- 黑龙江省中西部地球排气与地震活动的探讨 Discussions on Earth degassing and seismic activities in central west Heilongjiang Province.pdf
- 恒星中子源13C(α,n)16O反应的研究 Study of Neutron Source Reaction 13 C(α,n)16 O in Stars.pdf
- 横风强度对平原上集装箱列车横向稳定性的影响 Influence of Crosswind Intensity on Cross Stability of Container Trains Running on Plain.pdf
- 横过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Testing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across the central uplift of the Qiangtang terrane in the Tibetan Plateau.pdf
- 横向滑坡对管道的影响试验 An experiment on the effect of a transverse landslide on pipelines.pdf
- 红海盆地Tokar地区构造成因与圈闭样式 Tectonic origin and structural styles in Tokar area, Red Sea Basin.pdf
- 红透山铜矿外围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 3D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concealed ore-body in surrounding areas of Hongtoushan copper deposit.pdf
- 红外大气折射率剖面分布模式 Refractivity profile distribution model for infrared waves.pdf
- 含钒炉渣碱法水热过程提取钒机理 Mechanism of vanadium extraction from vanadium-bearing slags using alkaline hydrothermal process.pdf
- 含内热源堆积球床对流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tacked pebble-bed channels with an internal heat source.pdf
- 含软夹层的层状沉积河谷场地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Analysis of seismic dynamic response of layered alluvial valleys with soft interlayer.pdf
- 含水层储能地下温度场模拟 Undergrou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Simulation of Aquifer Energy Storage.pdf
- 含水率对滑带土强度及变形影响试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ontent and strength or deformation of slip soil.pdf
- 含瓦斯煤体水力压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Research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Coal Body Containing Gas.pdf
- 汉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Establishment of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for Hanjiang River Basin and its application.pdf
- 夯土建筑遗址表面温度变化特征及预报模型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ion model of surface temperature for rammed earthen architecture ruins.pdf
- 行星际激波的传播及其相应的地磁效应 Propagation of interplanetary shock and its consequent geoeffectiveness.pdf
- 航磁垂直梯度调整△T水平方法研究 Leveling total field aeromagnetic data with measured vertical gradient.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