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非固结隔震结构理论与振动台试验研究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unconsolidated isolation structure.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 VoL
第z5卷第5期 振 动 程 学 报 25No.5
2012年10月 JournalofVibration 0ct.2012
Engineering
锥形非固结隔震结构理论与振动台试验研究
阳1
何文福1,杨巧荣z,刘文光1,魏陆顺3,刘
(1.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200072;z.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上海20007z;
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为了分析锥形非固结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支座耗能机理及支座受拉性能,对一缩尺l;4的锥形非固结隔
震钢框架结构模型进行了水平和竖向单向地震波输入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及强度的地震波作用
下的结构上部及隔震层地震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结构模型在8度和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与其台面输入加速度峰
值相比,其隔震层的奶速度峰值减小10%~zo%,上部结构顶层加速度峰值增加10%~so%,但和普通抗震结构相
比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在不同单向地震作用下,锥形非固结支座的滞回曲线饱满匀称;其上下盖板会在地震作用
下产生错动位移,同时挤压粘弹性体消耗地震能量,耗能机理明确;地震波特性对支座受拉性能影响明显,但没有
出现倾覆衡塌现象。链形菲固结隔震支窿具有良好鹄减震往能,对低层建筑结构的减震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锥形非固结隔震支座;振动台试验;地震反应;减震效果;滞回曲线
中国分类号:U442.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23(2012)05一0564—07
文光、何文福等对不同高宽比的隔震结构进行多维
引 言 振动台试验研究[7],试验对比了不同高宽比隔震结
构的动力响应。与以往研究的隔震支座及隔震结构
隔震结构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可以确认隔 类型不同,本文通过对采用新型非固结锥形隔震支
震装置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及其隔震效果,校核 座的钢框架隔震结构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来
分析模型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是目前模拟地震作 研究这种新型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效果、
用的一种有效结构试验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对隔 支座耗能机理及支座受拉性能。
震结构进行了一些振动台试验研究。Kelly和
Bueuke等进行了基础隔震房屋模型的地震模拟振 非固结隔震结构模型概要
动台试验[1],研究隔震结构可能发生的破坏形态。
1.1结构模型设计
AL—Hussai等对摩擦基础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
台试验研究,Saruta等对轻量建筑物隔震结构进行
试验模型为2层的低层建筑结构,上部结构模
了振动台试验研究,测到了结构的响应和分布规
型为钢框架结构形式,支座为4个锥形非固结隔震
律[2]。Sakamoto等对2层木结构的隔震结构房屋进
支窿。考虑振动台实际最大承载力为15t,台面尺寸
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3],这是世界上首次对原型隔
m×3
为3 m,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等试验
震结构进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种求解数据校正问题的基于经验增强的方法 An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Mnemonic Enhancement for Solving Data Reconciliation Problems.pdf
- 一种容软错误的BIST结构 A Soft-Error-Tolerant BIST Structure.pdf
- 一种时域电磁法剩余油探测装置的参数研究 Study on equipment parameters of 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 for residual oil exploration.pdf
- 一种碳酸盐岩流体替换新方法 A novel method of fluid substitution in carbonates.pdf
- 一种新的遥感图像混合像元分解方法 NEW SCHEME FOR DECOMPOSITION OF MIXED PIXELS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pdf
- 一种胸部X射线摄影图像中结节检测的多尺度匹配滤波器 A Multi-Scale Matched Filter for Nodule Detection in Chest X-Ray Radiography.pdf
- 一种遥控潜水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ystem for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pdf
- 一种优化的多源遥感影像高精度配准方法 Optimized High-Precision Registration Method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Images.pdf
- 一种自适应的EMD端点延拓方法 A Self-Adaptive Method Dealing with the End Issue of EMD.pdf
- 伊犁盆地南缘隆升剥蚀及其盆地南部的沉积响应——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Uplift-denudation in the south margin and its sedimentary response in the southern Yili basin Analysis apatite fission track method.pdf
- 面向对象方法在元数据研究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of Object-Oriented for Metadata Research.pdf
- 面向交互的场景外存调度和空间剖分算法 A OutofCore Algorithm for Interactive Rigid Body Operation of 3D Model.pdf
- 南海扩张的地震反射标志——南海东北部多道地震剖面结果 Seismic sig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preading——A case study of the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pdf
- 南海盆海山火山碎屑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lastic rocks from seamou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pdf
- 南海西南次海盆NH973-1测线地震解释 Tectonic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line NH973-1 along southwest sub-basin in South China Sea.pdf
-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南大洋海温变化之间的联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and Southern Oc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pdf
- 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底地形可视化与定量分析 Visualiz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Submarine Topography of the Radial Tidal Sandy Ridge System in the South Yellow Sea.pdf
- 南极板块运动新模型的确定与分析 New model of Antarctic plate motion and its analysis.pdf
- 南极格罗夫山陨石的磁化率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meteorites collected in Grove Mountains, Antarctica.pdf
- 南岭地区大规模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成矿时限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Large-scale tungsten-tin mineralization in the Nanling region,South China Metallogenic ages and corresponding geodynamic processes.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