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粱板共同工作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震作用
破坏形式仿真研究分析
摘要
框架结构在多层、高层民用建筑和多层的工业建筑被广泛地采用,其“强柱弱梁
设计可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同时层间位移增大,有较好
的抗震性能。但在汶川地震中,大多数框架结构很少看到“强柱弱梁型破坏,出现的
破坏多为与“强柱弱梁”设计准则相悖的“强梁弱柱形式。
本文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配筋对梁柱破坏产生影响的因素,如考虑板与梁共
同作用、板与梁共同作用中板的有效范围、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等,进行调整而设计5个模
国规范设计的模型1输入5条地震波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以了解我国现行规范中
的规定在对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破坏形式的实现情况。利用ETABS程序对5个模型
进行Pushover分析以及能力谱分析,全面分析各模型在大震下的侧向变形,结构塑性
铰的位置和形成过程,抗震耗能能力、结构延性以及结构的最终破坏模式等。总结各分
析模型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对结构抗震能力、塑性发展情况、破坏机制影响。
本文将框架分析模型的梁单元设置为带有效范围板宽的T、L形截面以考虑板内钢
筋参与梁抗弯的问题,得出了对在我国规范下考虑梁板共同工作进行框架设计的有益的
结论和建议:l、板参与梁抗弯的作用对框架破坏形式影响大,本分析模型中,节点梁
抗弯承载力之和平均增加40%;2、对于本文分析模型,不同程度地考虑板参与梁抗弯和
增大框架柱弯矩增大系数等措施可以增大结构弹塑性刚度25%一50%,大大提高结构的延
性,使结构弹塑性变形和破坏形式有本质性的改变;3、根据本文模型的分析结果,建
议对于8度(0.29)设防烈度下的额二级框架结构设计时应将7倍板厚作为板的有效范
围,将其中与梁肋平行钢筋作为与梁共同作用的受拉钢筋,并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增大
至1.4,如此可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完全保证结构实现“强柱弱梁设计目标。
关键词:框架结构,梁板共同工作,强柱弱梁,时程分析,pushover,能力谱法
DYNAMIC
SIMULATIONSTUDYOF
DAMAGE.MODEONINTENSIVE
OF
REINFOROCEDCONCRETEFRAME
EARTHQUAKE STRUCTURESON
SLABWORKWITHBEAM
ABSTRACT
Fr锄estmcture usedi11
civilaIldindustrial aIld
is丽dely multi.1ayer
Hi曲.risebuiIding.
Fr眦estmctureis to
designen蛐gthe“strong is
excellentat intemalforce
abilit),of redistributionalld also
increaSethe
ene玛yconsu玎叩tion.It
seismic
stor),嘶最and f}锄eis in
behavior.However,rare colu枷.weal【
danlagethe“stro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福州地区类风湿关节炎DMARDs治疗患者的中医证型调查分析.pdf
- 腐蚀钢结构连接性能试验研究.pdf
- 复方杜仲片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应用.pdf
- 复方中药有效成分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诱导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基因表达.pdf
- 肝细胞癌p53、E-cadherin和ki-67蛋白表达与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pdf
- 高层空间钢框架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新方法研究.pdf
- 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中小企业员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以ZHYQ有限公司为例.pdf
-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变化与脓毒症关系研究.pdf
- 高速并行总线-DDR接口噪声与时序分析.pdf
- 高校管理中教师激励的低效能问题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