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课件: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课件: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情分析] 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反映生活的巧妙技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诗歌表达技巧,也叫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特殊艺术手段。表现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常规题型,命题形式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等综合设题,常见的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手段”以及“情与景关系”等表述方式。命题形式有的着眼于整首诗歌,如“简要分析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的着眼于某个句子,如“某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的直接提问,如“试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有的变式提问,如“诗中某某句极为精妙,你认为好在何处”等。 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一种是从“宽处”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比较宽泛,没有明确的要求。 2010~201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诗歌表达技巧考查情况统计表 [复习定位]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预计2015年高考仍会侧重于综合考查表达技巧,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真题体验] (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必须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之上,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语句。从第一首诗中的“独宿”和第二首诗中的“不成宿”可知,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孤独之感。第一首诗,结合诗句“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可以看出,该诗孤独中又有淡静。而第二首诗,通过“冷”“残”“雨”“寒”等词语可以看出,该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畜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的第一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考生需要对诗句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其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第一首诗的第一句中,一个“如”字,将月比作烛。第二首诗的第一句中,以“晕”代月。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 5.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常见的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 手法简介:直接对有关的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例证分析: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②间接抒情 二、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