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各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药 理 学 教 研 室 赖 泳 抗菌药物发展史 开发年代 药 物 1907年 磺胺药为最早发现的化学抗菌药物。Gelmo首先报道了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prontosil),1932年合成,1935年报告其临床疗效。此后高效或长效、副作用较少的品种如磺胺甲基恶唑(SMZ)、周效磺胺(SDM)等陆续出现. 1929年 Fleming从青霉菌培养液中获得青霉素,开创了抗生素时代. 1940年 Florey、Chain、Heatley等继续改进培养条件,选育良种、扩大试制,使青霉素G于1945年正式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并应用于临床 40~50年代 世界各地先后筛选出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等,呋喃类、异烟肼等亦应用于临床 抗菌药物发展史 开发年代 药 物 1959年 Batchelor等提纯青霉素母核6-APA成功 1961年 Abraham等提纯头孢菌素母核7-ACA成功 60年代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磷霉素、奈啶酸等问市,半合成青霉素类(包括耐酶青霉素类、 广谱青霉素类等)迅速发展 70年代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迅速发展,并出现广谱强效酰脲类青霉素类。甲硝唑被应用于抗厌氧菌感染 80年代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迅速发展、非典型?-内酰胺类(如单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头孢烯类等)相继上市,氟喹诺酮类药物新品种问市 90年代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新一代大环内酯类、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上市 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 细菌产生灭活酶 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细胞膜主动外排系统 细菌生物被膜(BBF)耐药屏蔽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X线胸部检查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而定。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结合抗菌药物特性及患者生理、病理特点选用合适的品种。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三)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选用口服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 2、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四)给药次数: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五)疗程: 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2420240805.pptx VIP
- 【精编版】部编教材四年语文上册全册课后作业(含答案解析) .pdf VIP
- BHE-336F风电-光伏箱变智能监控装置说明书.pdf VIP
- 通力电梯LCE无机房KDM KDL中文注释版电气原理图.pdf
- 第二单元+探索+3+物联网的定位技术+课件+2024—2025学年苏科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人教版美术七上 第一单元第1课《情感的表达》课件.pptx
- 2025年招聘考试宝典物流经理竞聘笔试模拟题与答案详解.docx VIP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21).doc VIP
-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故事(通用63则).docx VIP
- 2025年压裂装备市场分析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