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的研究.doc

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值得下载!

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研究 摘 要:基于相似-吸引典范及社会归类理论,本研究认为群体中人口统计变量和工作价值观的个体间差异性及组成差异性分别对个体情感网络中心性与整体情感网络密度产生影响。本研究用45个工作群体(246个个体)样本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社会互动及自我实现取向的差异性对个体情感网络中心性有显著负向影响,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则对个体情感网络中心性没有显著影响;群体层次的情感网络密度假设也得到相似的验证结果。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限制。 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人口统计学;组成人口统计学;工作价值观 the impact of group members’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y and work values on social networks: examinations in individual-level and group-level wang zhen-yuan, dai rui-li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similarity-attraction paradigm and 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we propose that the group member抯 dissimiliarity in demography and work values would influence his/her centrality in the affective network within the group. furthermore, we argue that the compositional diversity of the group in those variables would have impact on the density of the affective network. the empirical result with 45 groups(246 respondents)shows that the dissimiliarities of an individual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elf-fulfill 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hav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entrality of the affective network, but the dissimilarities in demography have no impact on it. in group level, group diversities in the same variables as individual level have impact on the density of affective network. finally,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social networks; relational demography; compositional demography; work values 1 引言 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是目前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本对个体、群体的许多结果变量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个体及群体绩效[1]、权力[2]、升迁[3]等等。上述研究在个体层次特别集中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如中心性)能为个体提供取得或控制信息、获取资源等优势,进而能为个体带来效益;在群体层次则关注网络结构特性(如密度)对群体绩效或领导效能等变量的影响。然而,这些个体为什么会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某些群体为什么密度比较高呢?这些问题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并没有很好地被回答[4,5]。许多学者也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并且一再呼吁未来的学者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网络的前因变量[4~6],特别是一些个体特质[5,6]对社会网络的位置及结构特性的影响。 相似-吸引典范(similarity-attraction paradigm)以及社会归类理论(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认为表层可观察(如年龄、性别)、表层不可观察(如年资、教育程度)以及深层不可观察(如人格特质、价值观等)[7]的相似性/差异性会对成员满意度、组织承诺、人际互动等结果变量有所影响[8~10]。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人口统计变量和工作价值观的个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