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pdfVIP

新建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建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pdf

植物护理学 《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23期 新建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裘德好 魏广辉 熊运福 。 熊水平 (江西省新建县乐化农技 中心,江西新建 330100;。新建县金桥农技 中心; 新建县农业局) 摘要 介绍 了黑条矮缩病在水稻不 同生育期侵染后表现的症状、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结合新建县生产实际,提 出综合防治技术,以 期能控制水稻 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扩散和蔓延。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症状;危害特点 ;发病规律 ;综合 防治;江西新建 中图分类号 $435.111.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O7—5739(2009)23—0176—01 21世纪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新建县仅局部性零星发 水稻田块 ,由于播种期较早 ,施肥水平高,长势茂盛 ,叶色深 生,对水稻生产未造成危害。但随着耕作制度多元 、栽培方 绿 ,灰飞虱具有趋绿性 ,容易诱集迁入 ,感染此病 的机会增 式和农田生态多样 ;加上冬季气候趋暖 ,水稻黑条矮缩病呈 多。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大多数水稻品种上均有发生,据田间 逐年加重趋势。2009年部分乡镇黑条矮缩病暴发 ,全县发 调查,2009年新建县以奥两优 28、岳优 27、金优 207、农平 病面积达 1.23万 hm2,平均丛病率 5%以上 ,重发 田块丛病 302、先农 2号、天优华 占、协优 432等病情偏重。 率高达 30~/~60%,是近年来水稻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的一次。 3 综合防治技术 1 症状及危害特点 3.1 农业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感染期主要在分蘖及以前的苗期 ,拔 一 是选用抗 (耐)病品种 ,培育壮苗。目前虽无高抗病品 节 以后不易感病 ,其典型症状为分蘖增加 ,叶片短阔僵直 , 种 ,但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 品 叶色深绿 ,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现蜡 白色 ,后变成褐色 的 种 ,可以主动抗病 。秧田尽量远离重病田,集中育苗管理 ,培 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11『。秧 田苗期发病, 育壮苗 ,减少感病概率 。严控有病秧苗运到无病区,防止人 心叶生长缓慢 ,叶枕 间距缩短成重叠 ,叶片短宽、僵直 、浓 为扩散毒源。二是清除 田边杂草和 田间病株。育秧前和大田 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 ,后变黑褐色。病苗根短 栽插前清除 田块周边杂草 ,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 株矮,常提旱枯死。大田返青期发病 ,黑条矮缩病株不易辨 销毁 ,降低毒源 。三是合理布局,连片种植。采用机插秧 、抛 J[2[1,分蘖期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侵染盛期。新生分蘖先出 秧、直播等轻型栽培技术措施进行避虫避病 ,以减少带毒灰 现症状 ,新叶萎蔫卷缩,病株拔起后根部有异味,整株矮缩 , 飞虱传毒的机会;生育期相 同或相近的品种应连片种植,不 叶片粗硬 ,叶色浓绿 ,在叶背、叶鞘处有不规则的短线状蜡 种插花 田。四是及时补蔸。在晚稻栽插后 20d内,大 田明显 白色隆起 ,后变黑褐色。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 , 可见病株 (即丛病率超过 2%以上)的田块 ,应就地入泥深 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成包颈穗。拔节期主要在前期病株周 埋 ,然后从健蔸 中掰出 1/2禾苗或用储备秧苗补蔸 ,抛秧 田 围发病 ,多属蔓延扩散性黑条矮缩病 ,病株剑叶短阔,叶背 采取移密补缺 的方法补蔸。同时,适当 “点施”速效肥 ,促使 稻苗恢复群体正常生长。 和茎秆上有短条瘤状突起 ,虽可抽穗 ,但穗颈短缩 ,呈现包 3.2 药剂防治 颈穗或半包颈穗,结实率低 ,穗小、秕谷多嘲。 一 是实行药剂浸种 、拌种 。全面推广 25%P~虫啉、5%锐 2

文档评论(0)

我是小泥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