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分析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探究时应注意选择“最深的一点”。 “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答案] 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1.解题思路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探究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悬念。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祝福》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 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如例题,小说“最后的黄豆”中“黄豆”是小说的线索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黄豆”前面加上“最后的”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如例题,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一情节,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还生动揭示“爷爷”心理,表现“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并且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表现小说主题。)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来探究小说的主题。 如(例4)结合文中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谈小说给自己的启示,实质上就是考查对小说主题内容的理解。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探究作品的主题。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把别里科夫那样一个紧紧束缚在“套子里”的僵化人物,放到爱情这块试金石面前,看人间最激动心灵的情感——爱情,能不能激起他一丝活人的气息呢?能不能将他从“套子里”召唤出来呢?课文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让主人公在古往今来人们热烈赞美的爱情面前原形毕露,无情地揭露了别里科夫的可鄙可悲,突出和深化了主题。 试想,一个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都不敢承担的人,一个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的人,一个连“该结婚”的念头都无法产生的人,他的心灵已到了多么枯竭的地步。在这里,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实在是意味深长啊!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就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 2.常见答题模式 (1)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总—分式) (2)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再综合概括自己的观点。(总—分—总式)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高考数学一轮配套学案讲解:第7章7.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苏教版).doc
- 2015高考数学一轮配套学案讲解:第7章7.3《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苏教版).doc
- 2015高考数学一轮配套学案讲解:第7章7.4《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苏教版).doc
- 2015高考数学一轮配套学案讲解:第7章7.5《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苏教版).doc
- 2015高考数学一轮配套学案讲解:第11章《创新题目技能练——统计》(苏教版).doc
- 2015高考数学一轮配套学案讲解:第12章12.2《古典概型》(苏教版).doc
- 2015高考数学一轮配套学案讲解:第12章12.3《几何概型》(苏教版).doc
- 2015高考数学一轮配套学案讲解:第12章12.4《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苏教版).doc
- 2015高考数学一轮配套学案讲解:第12章12.5《二项分布及其应用》(苏教版).doc
- 2015高考数学一轮配套学案讲解:第12章12.6《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苏教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