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宋《大傩图》名实新辨.pdf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1 年第1 期
MUSICOLOGY IN CHINA
□孟凡玉
MENG Fan-yu
南宋《大傩图》名实新辨
The New Discrimination on Name-reality of Exorcise Painting of Song
摘 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南宋宫廷画师所作的艺术珍品《大傩图》。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撰
文指出该图与《周礼》等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傩形象不符。此后,学术界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大傩图》名不副实。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认为宋代大傩世俗化发展达到极点,成为包罗万象的世俗歌舞表演,该图正是当时大傩实
际情况的真实写照,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代傩仪式歌舞的变化。
关键词:大傩图;村田乐;南宋;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大傩图》 概况 “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芨”、“三希堂精鉴玺”、“宜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艺术珍品中,有一幅南 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足见其
宋宫廷佚名画师所画表现南宋宫廷大傩活动中民俗 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之高。
① 该画面共有12人,他们装扮奇特,穿各式异服,
歌舞内容的 《大傩图》轴。 该图为绢本,设色,纵
67.4cm,横59.2cm。这幅画最早见于著录的时间不晚 戴各式帽子,持各式道具,缀各式饰物,忘情表演,风
于1745年。据现有资料,著录首见于《石渠宝芨·初 格奇特、动作稚拙、纯朴可爱。孙景琛先生曾对舞队
编》:“宋人大傩图一轴,上等,宇一,素绢本,著色画 排列和行进次序做过分析,画过一幅示意图。为便于
轴。高二尺八分,广一尺八寸二分。”《石渠宝芨·初 展开,今借用该示意图(见本页)的编号顺序对画面
② 内容略作分析。
编》开始编撰于清乾隆九年(1744),完成于1745年。
此画上还有鉴藏印 “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 图中演奏和身带乐器者4人。2号人物演奏拍
板,头插树枝花饰,右耳配耳环,阔嘴、斜眼,为女丑
形象;11号身背大鼓,手持细腰小鼓,边走边击;12
号边走边敲击11号身后的大鼓,与11号配合,形成
一个局部的二人小组,为整个舞队提供行进的基本
节奏。2号在舞队前列,11、12号押尾,位置都比较重
要;此外,虽然没有演奏,8号人物身体左侧露出腰间
收稿日期:2010-09-30
作者简介:孟凡玉(1964-),男,杭州师范大学音乐
《大傩图》队形示意图③ 学院教授、博士后(浙江杭州310002)。
34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1年第1期
· ·
悬挂的有节竹筒,其外露端可见蒙皮,旁边还有简版 断,已经推翻了原来的定论,认为题为“大傩图”是一
一副,应是南宋开始出现的演唱道情的主要伴奏乐 种误解。
器渔鼓和简版。 孙景琛先生1982年撰写论文《〈大傩图〉名实
其他,1号与临时改变行进方向的6号正在配对辨》,系统研究该画的表现内容。他认为:“要弄清它
表演,1号头顶簸箕,手执扫帚,2号头戴斗笠,衣服描绘的是否为‘大傩’,先要了解‘大傩’的内容和形
缀补,均为老农形象。3号手持长瓜,4号头顶粮斗,5式。”他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与比对,指出:“‘大
号弓身抬腿踏脚,7号肩扛大蒲扇,9号头戴牛首装傩’表演者都戴面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