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泳技术原理及应用
电泳技术原理及应用
王超 wangchao@genomics.org.cn
王超 wangchao@genomics.org.cn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 电泳技术的原理;
• 华大实验平台涉及的电泳技术及其应用;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Small RNA的电泳分析(Gel Analysis of Small RNAs )
电泳概述
电泳概述
电泳(Electrophoresis)
电泳(Electrophoresis)
• 广义的讲,带电荷的物质在电场中的趋向运动称为
电泳;按是否有固体支持物将电泳分类为自由电泳
和区带电泳;
• 带电粒子如蛋白、氨基酸、多肽、核酸等生物分子
都可以进行电泳,华大实验平台主要涉及的是核酸
的区带电泳;
• 带负电的生物大分子(核酸),在电场作用下可以
向阳极泳动;
• 用电泳的方法可以对不同理化性质的生物大分子进
行分离、鉴定和纯化
电泳技术的历史
电泳技术的历史
• 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Pe нce首先发现了电泳现象;
• 1937年瑞典的Tiselius建立了分离蛋白质的界面电泳;
• 之后,固体支持物被引入到电泳技术中,区带电泳得
到长足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 现在,各种丰富多彩的电泳形式层出不穷,用于分析
或分离各种有机分子
区带电泳
区带电泳
• 净电荷;
• 分子大小;
• 分子构型
影响电泳的因素
影响电泳的因素
μ=v/E=f (Q,r,η)
μ=v/E=f (Q,r,η)
• 带电质点在匀强电场中受力情况:动力F=QE ;
阻力F=6 πr ηv (Stoke定律);
• 当带电质点在电场中作稳定运动时,F= F或
QE=6 πr ηv ;
• 因此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移动速度(又称为迁移
率)μ=v/E=Q/6 πr η=f (Q,r ,η);
• 迁移率μ与带电质点的带电量Q、带电质点的大
小r 以及电泳介质η有关。而迁移速度v还与电
场强度E有关。考虑到带电分子的形状,迁移率
μ还与分子的高级结构有关
影响电泳的因素
影响电泳的因素
μ=v/E=f (Q,r,η)
μ=v/E=f (Q,r,η)
• 溶液的pH决定被分离物质的解离程度和质点的带
电性质及所带净电荷量;
• 电场强度大,带电质点泳动速度快,因此电泳时
间短;但电场强度过大,会产生大量的焦耳热,
所以如有必要应配备冷却装置以维持恒温;
• 离子强度I过低会降低缓冲液缓冲容量,不易维
持溶液的pH值,改变泳动速度;而过高的离子强
度会引起质点迁移率的降低;
• 在电场作用下液体相对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
动称为电渗作用(electroosmosis )
电渗 (electroosmosis)
电渗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
• 经典电泳技术;
• 微柱分离技术;
• 适合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 装置复杂;
• 只能用于分析或微量制备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电泳芯片)
毛细管电泳(电泳芯片)
• 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