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与湖垸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对策.docVIP

洞庭湖区与湖垸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彭佩钦1,赵青春2,蔡长安3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 岳阳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南 岳阳 414000; 3. 沅江市农业环境工作站,湖南 沅江 413100 摘要:在调查分析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和湖垸农业形成的历史的基础上,归纳了湖垸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水面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土壤退化和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死灰复燃。并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了湖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认真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减少泥沙淤积;调整湖垸农业结构,建立有利于避灾、减灾新模式;退田还湖,发展替代农业,发展莲藕、籽藕、茭白等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与企业结合,发展油菜、马铃薯、亚麻等工业原料作物;利用欧美杨耐涝性强的特点,在地势较高的季节性淹没的洲滩地,发展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湖洲草地发展草食畜禽替代模式。 关键词:洞庭湖区;湖垸农业;洪涝灾害;退田还湖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1-0139-03 1 洞庭湖区湖垸农业的形成 洞庭湖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 2]。洞庭湖区的垦殖,最早的记载是东汉初年所筑的“樊陂”。这种在较高的洲滩湿地筑堤隔水,“以垸为家,依垸而作;以堤为家,依堤而战”的湖垸农业正式形成。因历代围湖成垸,形成了以垸落为主的基本农田区。垦殖一直在进行。湖垸农业自形成起,就一直与洪涝灾害相伴,湖垸转换经常发生。 泥沙淤积是围湖造田的基础。洞庭湖的泥沙来源包括长江“三口”和湖南“四水”来沙,其中松滋、太平、藕池三口的汛期来沙占入湖泥沙的大部分。建国以后,洞庭湖的年泥沙入湖总量约1.3×108 m3,年淤积总量0.88×108 m3;河道、湖床平均淤高约l.4 m[3];湖区洲滩面积正以45.0 km2/a的速率增长[4]。湖垸形成后,大量泥沙淤积在垸田之外,年长日久,垸田反而低于垸外湖洲,导致外洪内涝,也使得洞庭湖区常常出现平水年份高洪水位,加剧了洪涝灾害。 建国后,湖南省人民政府开展溃垸修复与并垸并流,结合洪道整理,进行湖田交换,有计划地向合围大圈发展,并废弃了一些堤垸,对一些海拔较高的荒洲进行了围垦[2]。1949~ 1979年,围湖垦殖1897.2 km2;加上建国前的围区,合计围湖垦殖2962.0 km2。大规模围垦,加速了外湖的萎缩。1949年洞庭湖湖泊面积4350 km2,湖泊容积293 亿m3;1984年湖泊面积3141 km2,湖泊容积174亿m3。1980年水利部下令停止围垦后,湖垸数量稳定。1983年湖垸278个,外湖面积2691 km2,内湖面积1000 km2,耕地面积5.791(105 hm2 [2]。今日湖区的湖垸农业格局基本定型。 2 湖垸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 据历史资料统计,公元618~2002年,洞庭湖共发生洪涝灾害232次,平均每6年1次,其中大洪灾53次。根据灾害发生的频率可以分为4个阶段:荆江北岸堵口之前(618~1524年),大洪灾发生频率还较低,平均每90.7年1次;荆江北岸堵口至松滋溃口前(1525~1873年),与荆江北岸堵口之前相比,洪灾激增,平均每19.4年1次;松滋溃决至1958年,荆江开始向洞庭湖分水分沙,新的江湖关系形成,湖盆淤积日益严重,人类围垦也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洪涝灾害更为严重,平均每9.4年1次;1959~1984年,大水灾更加频繁,平均每3.7年1次;1985-2002年,大水灾更是平均每2年1次。 洞庭湖平原区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7-8月[5],以夏涝为主,秋涝只占涝年的10%~25%。洞庭湖区湖垸地势低洼,一般低于大堤3~5 m,部分地段低于外湖(河)水面达5~8 m。由于洪水位抬升,外洪内涝交织。频繁的洪涝灾害严重地制约着湖区的经济发展,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52年洞庭湖区共溃垸4个,死亡2100人,洪灾面积1.013×105 hm2。1954年特大洪水,几乎所有湖垸(356个)漫溃,淹没耕地2.567×105 hm2,减产粮食8.65×108 kg,淹死3000多人,灾后疫病死亡3万多人。1980年直接损失2.7×108元,1983年损失1.0×109元,1991年损失2.8×109元。1996年洞庭湖溃决大小堤垸145个,其中面积为670 hm2以上的有24个,总面积1.36×105 hm2;淹没农田8.07×104 hm2;1.021×106人被迫转移;直接经济损失1.495×1010元。1998年城陵矾最高水位达到35.94 m,超过危险水位1.94 m;溃决大小堤垸142个;直接经济损失8.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