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金元时期山东盐业的生产与开发
?
王赛时
?
《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
?
摘 要:山东盐业发展到宋金元时期,出现了全面拓展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扩大、从业人员增多、盐场制度完备、制盐技术提高等几个方面。延续三个朝代,国家政权都在山东海滨不断开辟新的盐场,以提高食盐产量。山东盐业的开发及其产值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宋金元时期;山东;盐业生产;盐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05)04-0003-05
?
宋金元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较前代而言,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除了北宋灭亡以及金末动乱所遭受的短期破坏之外,山东盐业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着稳定的生产格局和较高的产量,成为沿海经济的支柱产业。本文就这一段时期的山东盐业的行业规模与生产状况作一简要论述。
?
一、宋金两代山东盐业的有效开发
?
宋金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制盐业的行业规模有所扩充,沿海各地依据自然条件而兴建各类盐场,采用传统的煎制方式获取海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宋王朝建立之初,为增加国家税收,特别注重盐业生产,曾将盐利收归国有。《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记载:“宋自削平诸国,天下盐利皆归县官。官鬻、通商,随州郡所宜,……尤重私贩之禁。”所谓官鬻,是指民制官卖的榷盐制度;所谓通商,是一种“听民贸易,官收其算”的变通方式。北宋中期以后的“通商”一般由商人受盐,“听至所鬻州军并输算钱”,官方控制商盐数额,“予券为验”①。北宋前期,官鬻、通商两种取利手段兼行,大部分盐利都被官方获取。仁宗庆历之后,榷盐政策渐废,官方又以税收形式来保障盐利收入。
由于山东沿海的盐业生产有着较好的基础,因而宋王朝加大了这一区域的盐业开发力度,不断在山东海滨开辟新的盐场,提高食盐产量。据史料记载,山东沿海北起滨州,南至日照,都建有盐场。《宋史》卷一九一《食货志下三》指出,当时山东最大的盐场为“密州涛洛场”,所产食盐“一岁鬻三万二千余石”,能够满足本州及沂、潍二州的指定需求,并通商销售于其它地区。后来朝廷又“增登州四场”,进一步扩大山东东部沿海的食盐生产和外销范围。《文献通考》卷一五《征榷考》记载滨州场“岁煮盐二万一千余石,以给本州及棣、祁州杂支,并京东之青、淄、齐州”。滨州场的盐产量后来又有增长,供应区域也逐渐扩大。于是官方将滨州场分为“四务”,以加强管理。北宋时的无棣县境内已经开设盐场,称为永利场。今沾化县久山村出土过一方石碑,上面刻写“政和三年,永利场酒家石九思等人……凑钱修塔”等字样②,可证元明时期著名的永利场开启于北宋时代。这段时期,山东盐场处于扩容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史》卷一九一《食货志下三》,中华书局1977标点本。
②《无棣县志》盐业篇,齐鲁书社1994年版。
?
北宋时,山东沿海从事盐业生产的盐民数量有所增多,许多沿海居民聚涌至海滨地带,为的就是谋求制盐生路。皇祐年间,黄庶出任青州通判,曾记录过一次风暴潮的灾害,当时受灾的寿光、千乘两县数百户人家均为盐民。黄庶在诗中说:“盐民没利家海隅,奔走末业田园芜。天意似遣阳侯驱,卷水沃杀煎海炉。”①从诗作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寿光、千乘的海滨居民基本上都放弃了农耕生产而专致于盐业煎制,专业化程度甚高。
北宋王朝控制盐业利润,禁止沿海居民私自从事盐业生产,下达了许多禁盐的法则,但在山东沿海,这些法则时常受到冲击。许多居民不惜身处重罚,也要在盐滩灶火之间谋求一条生路。有些开明的地方官,不时提请朝廷,希望放松对私盐生产及销售的禁锢。如《宋史》卷二九一《王博文传》记载他在密州任职:“负海有盐场.岁饥,民多盗鬻,吏捕之辄抵死。博文请驰盐禁,候岁丰乃复,从之。”同书卷二九二《张观传》也记载:“旧法,京东通安邑盐,而濒海之地禁私煮。观上言:‘利之所在,百姓趋之,虽日杀于市,恐不能止,请驰禁以便民。’”终北宋一代,山东沿海的私盐生产及贩运现象一直存在,尽管官方多次调整盐业政策,而民间转向于盐业的趋势并未得到扼制。《宋史》卷三七二《翟汝文传》就指出:“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看来,沿海民众与官府争夺盐利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由于从事盐业生产及销售的沿海民众形成有影响的群体,因而在当时的社会中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勇武英杰之士,不乏其人。据《金史》卷七九《徐文传》记载,莱州掖县人徐文“少时贩盐为业,往来濒海数州,刚勇尚气,……宋季盗起,募战士,为密州板桥左十将”,可见宋朝募兵常以盐民为对象。这也多少反映了山东盐民群体的构成情况。
北宋王朝根据各地的盐产量及运销条件,给各个产盐区划分出一定的销售范围。最初,山东沿海出产的食盐大部分在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