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本文档下载自 HYPERLINK / 文库下载网,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点击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
HYPERLINK /doc/5c8e69cd2cc58bd63186bdf5.html /doc/5c8e69cd2cc58bd63186bdf5.html
乡土中国的影像书写_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历程述评
薛晋文
乡土中国的影像书写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历程述评
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改革开放前已有一些零星的创作,同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在起步阶段即以极高的视野与情怀去积极关注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反映现代性与农村遭遇后激起的思想嬗变与情感波澜,探索农民与农村奔向现代化的发展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村剧创作与时代变革紧密相随,将镜头对准了农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
农村城镇化的变革图景,深刻透视农村与农??从外在生活到内在精神的变迁脉络,借助影像艺术去记录与反映中国农村与新时代农民的命运轨迹与精神历程,以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容的审美追求谱写了一曲新时期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波澜壮阔的
“山乡巨变”之歌。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
1.初创期(1958年到1983年)的代表作及创作特征
1958年6月15日,在当时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里,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从此迈出了中国电视剧艺
术创作的第一步。
①虽然该剧是配合“节约粮食”和“忆苦思甜”教育的一部“宣传品”,我们不敢姑妄言之是中国第一部农村剧,但从剧中“姐姐回忆自己往昔去地主家讨饭并被残忍的地主放狗咬伤”
的故事情节中可以断言,早先中国电视剧创作发端于农村生活题材的书写是毫无疑义的。1978年5月22日播出的单本剧《三家亲》,不仅是新时期电视剧的发轫之作,也是农村剧创作的开山之作。该时期主要的农村剧有《青春曲》、《桃园女儿嫁窝谷》、《水乡一家人》、《牛庄风波》
、《结婚现场会》、《信任》、《唢呐情话》、《家乡红叶》、《亲家卖粮》、《瓜儿甜蜜蜜》、《浪花》、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圣神的职责》(这两部为文革期间所播)
、《蹉跎岁月》、《生命的故事》等作品最为引人注目。其中于1983年获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的《蹉跎岁月》(优秀连续剧奖)代表了这一时期农村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初创期的农村剧创作跨越了文革前后将近二十载的时光岁月,创作脚步伴随着政治风浪几度搁浅、又几度扬帆。这一时期农村剧创作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文革前的农村剧主要以/doc/5c8e69cd2cc58bd63186bdf5.html讴歌并献身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表现内容,用简单、粗糙的影像符号确证了政权的合理性与农民当家作主后的主人翁身份;文革期间的两部农村剧作品均与知青的上山下乡生活相关,迫于特殊时期权利机构的压力,没有真实诠
释一代知青的
“命运本相”②;文革后以《蹉跎岁月》为典范的农村剧反响最甚,以浓烈的伤痕意味反思历史的苦难,叩问个体生命“被塑造”的悲剧根源以及忘记忧伤重续价值理想是这类农村剧的主基调。从崇高与壮美的仰视转入了俯察个体生命的伤痛与挫折,群体的兴奋与激越被个体的冷静与幻灭所置换,开始自觉探索属于农村剧自身的电视特性与本体特征,这构成了初创期农村剧的基本美学品性。
2.发展期(1984年到1987年)的代表作及创作特征
1983年底广电部委托电视艺委会、电视剧制作中心召开了全国电视剧1984年选题规划会议,明确将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题材放在突出位置。受此影响,农村剧步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期,涌现出了一批如《乡里妹子》、《故土》
、《花生阿狗》、《今夜有暴风雪》(1985年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雪野》(荣获1986年度第7届“飞天奖”连续剧一等奖)、《新星》(荣获1986年第6届飞天奖优秀连续剧二等奖)、《太阳从这里升起》(荣获1986年度第7届“飞天奖”短篇电视剧二等奖)、《葛掌柜》(荣
焦点观察
2010·06文艺评论
41
《
获1987年度第8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等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经得住历史与现实双重检验的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农村剧的创作在内容上将镜头对准了农村火热的改革生活,侧重于在传统文化与改革文化的张力中去展示改革的艰难性与必然性,如《新星》中的改革英雄李向南与其说其面对的是古陵县的“基层权利积弊”,不如说其面对的是顽固守旧、根深蒂固且威力无比的一种“衙门文化”更为准确,这种坚硬如磐的“衙门文化”直接制约和危害着改革步履的前行。不独如此,个体生命的觉醒与追求人格独立是该时期农村剧反映现实的又一着力点。如“东北风”农村剧/doc/5c8e69cd2cc58bd63186bdf5.html开风气之先的《雪野》,在物质富裕后,将情感的独立判断与自由抉择作为人生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