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历史贡献
席 龙 飞
摘 要 黄河、长江与海洋共同孕育了中国的舟船文化,中国以船尾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针等发明对世界造船技术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关键词 中国 造船技术 贡献
1 中国的舟船文化
中国是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黄河和长江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并使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而著称于世。中国又是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海洋的海洋国家,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以山顶洞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就已经与海有了接触。到了新石器时代,为龙山文化所哺育并生长在山东半岛和北方沿海的先民,为河姆渡文化所哺育并生长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的百越人,都是我国先民中乘舟弄潮的先驱。中华的古老文明,正是通过海上,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得以交流,甚至使中国的文明通过朝鲜半岛又辐射到日本列岛。中华的古老文明,也是通过海上漂流,传播到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等许多岛屿,甚至远播到太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亚诸岛。产生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有段石锛”,按着一定的时间序列,次第传播到上述诸多海岛上,正是极为重要的依据,这已为中国和世界的著名考古学家所公认。
在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发掘到七千年前的雕花木桨,再联系到许多新石器时代的舟形陶器的出土,证明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早在八千年甚至更早就已经使用了独木舟。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的“舟”字,象形为用纵向和横向构件组成的木板船。说明我国木板船已经产生于距今约3500到3000年以前。许多古代文献对上古夏、商、周三代舟船和舟船活动的记叙可作为佐证。《竹书纪年》记有夏代第九代帝王帝芒曾“东狩于海,获大鱼”。《诗经.商颂》在追颂商汤的祖先相土时,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赞颂。其释意为“可能相土的活动已经到达渤海,并同‘海外’发生了联系”。在商朝最后一个帝王即商纣王被周武王攻灭的战役中,周军在孟津渡黄河时,用船舶作了敌前抢渡。《艺文类聚》引《太公六韬》:“武王伐殷,先出于河,吕尚为后将,以四十七艘船济于河”。指挥敌前抢渡的吕尚即姜太公。《史记.周本纪》记下了这次强渡孟津的甲士共有四万五千人。太公调用的这47艘船已经是有众多桨手操驾的大型船舶了。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76年)的冶铁技术已有所发展,铁制的木工工具的使用,为传统造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春秋时代出现了秦国赈济晋国粮食的“泛舟之役”。说的是在公元前647年,利用渭水、黄河和汾水的七百里水道,由今陕西的凤翔县,向今山西的绛县大规模水运粮食的故事。即如《左传》所记:“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春秋时位于山东半岛的齐国,富有海上活动经验。汉代著作《说苑》载:“齐景公(公元前547—490年)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六个月的航程相当可观,不仅足以绕行山东半岛,而且可过渤海湾向外岛航行。国君远行,必定有大批随行将士,齐景公统帅的想必是相当规模的船队。
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频繁。在江南的水战以舟船为战具,从而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吴越春秋》记述着吴楚水师的大小战例20余起。中国历史上首次重大的水战发生在公元前549年夏的长江上,即楚康王以舟师伐吴。《文献通考》记有:“用舟师自康王始。”水战不仅限于江河,甚至发展到海上作战。吴王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5年),“徐承率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这说明春秋时的齐国有强大的海上力量。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221年)的造船技术又有进一步发展。文献和出土文物均证明,在长江流域已有相当规模的水运和船队。由战国青铜器上的船纹,可了解到当时战船的形制:战船有甲板,甲板之下划桨,甲板之上作战;战国时期的铜出现了带有风帆图案的船纹,从而认为风帆始于战国时代;战国的随葬船发现的许多铁箍,证明在战国时代已经使用铁箍联拼船板。
据《史记.封禅书》所记,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约在公元前356—279年),都曾遣人入海求三神山。由之可见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方士徐福入海求蓬莱仙境及仙药并非他的创举,应当说是继战国时代即探索海上航路活动的继续。徐福出海并东渡日本这一伟大事件,历来为中日学界所重视。中外文献对徐福航海并东渡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的重大贡献,都给以肯定性评价。如果注意到秦始皇致力于开拓陆上及水上交通的诸多事例,便能透过寻仙觅药那种神话的迷雾,显露出人们对发展海上交通的向往和追求。
2 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55年于广州东郊的东汉墓中出土一只陶质船模,首有碇,尾有舵。在东汉刘熙的科技著作《释名.释船》中有关于舵及其作用和操作部位的论述。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即发明和使用船尾舵的史实,比外国早了近1 000年。
晋代农民起义军领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