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42 卷第11期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42(11): 130~137
2011 年11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ov. 2011
不同培肥作用下黑土碳氮功能耦合效应的研究
王宏燕,王晶莹,宋立娟,赵 伟,于 佳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30)
摘 要:研究在不同培肥作用下黑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氮含量的变化,初步
对黑土土壤生态系统碳氮功能耦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农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有显著
的促进作用,而化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提高不明显;土壤耕作层的有机质和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可
溶性碳氮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农肥处理显著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土壤可溶性C/N 值,化肥处理则有
效的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的C/N 值。
关键词:碳氮耦合;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氮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69(2011 )11-0130-08
Study on coupling function of black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under
differentfertilizingtreatments/WANG Hongyan, WANG Jingying, SONG Lijuan, ZHAO Wei, YU
Jia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nenc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Abstract: Take black soil as research object, different fertilizing 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soil total 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收稿日期:2011-01-17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9BADB3B01-02 );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193135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启动金
(2010RCB28 );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基金(156703071 )
作者简介:王宏燕(1963-),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学。E-mail: wanghongyan@neau. edu. cn
数情况下风干土壤样品和新鲜土壤样品的酶活性差 chemistry. London:Academic Press,1995: 97-104.
异不显著。土壤样品风干后,酶活性的损失不大,仍 [ 5 ] Grierson P F, Adams M A. Plant species affect acid phosphatase,
然可以反映土壤生化状况,样品之间具有横向可比性。 ergosterol and microbial P in a jarrah forest in south-western
因此土壤样品风干后进行土壤酶活性分析更加方便。 Australia[J]. Soil Biol Biochem, 2000, 32: 1817-182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