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随堂演练.docVIP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随堂演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随堂演练.doc

一、选择题 1.(2014石家庄一模)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 A.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民族觉醒 B.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D.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都没有使国人觉醒,但甲午战争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促进了民族觉醒,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发动民众”,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2.(2014荆州一模)“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清廷发布这一上谕的意图是(  ) A.完成百日维新的未竟之业 B.消弭社会矛盾以维护统治 C.下罪己诏以讨好西方列强 D.主动改革以重塑良好形象 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可知清廷改革的意图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为最佳答案;A、C两项都不是清廷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清廷改革是迫于内外压力被动进行的,故D项错误。 3.(2014盐城调研)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 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解析:B 从材料中时间、“民变”次数及发生地区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阶级矛盾的尖锐,这是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故B项正确。“民变”无法说明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湖北武汉,排除C项;D项材料无体现。 4.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这表明当时(  ) A.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 B.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C.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 D.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D 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其他列强在华势力受到完全排斥,故B项错误。 5.(2014年重庆文综,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解析:C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以湔(洗)国耻”“师徒挠败”“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这符合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光绪帝起用维新志士进行变法的史实。故本题选C项。 6.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 解析:C 由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社会习俗的措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人们敢于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故C项符合题意。A项夸大了民国初年婚姻风俗的变化,与材料中“通都大邑时有所闻”不符;B、D两项材料无体现。 二、非选择题 7.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 材料二 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 ——《陈独秀传》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要展示了当时农村的什么面貌?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 (3)简析材料三对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 (4)结合所学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高中辅助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