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与故物:清季以来所谓“私塾”问题的再认识.pdfVIP

新词与故物:清季以来所谓“私塾”问题的再认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2008年第 3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32008 第48卷 J0URNALOFSUN YAT—SEN UNIVERSITY Vo1.48 (总213期) (SOCIALSCIENCEEDITION) GeneralNo.213 新词与故物 :清季 以来所谓 “私塾问题的再认识术 左 松 涛 摘 要:今人习称 “私塾”一词,原本在中国古典文献极少出现。直至 1905年科举停废前后 ,出于称谓排 除在西式新学堂系统之外本土学塾的需要,新知识精英才普遍使用这一新词 ,且不为一般民众熟悉。用 “私 塾”这样的后起概念 ,来指称清代乃至历代所有各类型的学塾 ,捉襟见肘 ,漏洞百出。更应注意的是,“私塾” 用语背后,蕴含有近代中西学战之后所形成的知识权力关系。由于趋新尊西 的知识立场 ,“私塾”常带贬义, 暗指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守旧落伍。但以新/旧、传统/现代 、正规/非正规、文明/野蛮等二元对立方式叙述 近代教育历史,不仅扭曲事实,对既往教育制度产生认识偏弊,亦遮蔽过去教育中诸多可为当下借鉴、继承之特 性。这就提示,在追寻史实真相的道路上,学者应对可能会产生知识陷阱的近代新词予以特别警惕。 关键词:私塾 ;近代新词;旧有学塾 ;二元对立 ;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8)03—0069—14 “私塾”是今天许多人非常熟悉的词汇。只要是接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大多不会对鲁迅笔下那略带 恐怖意味的 “三味书屋”产生好感。一个古板的老先生,一群扯着嗓子大叫的学童,还有一把类似达摩 克利斯之剑随时会落下的戒尺,这就构成五四新学人描述 “私塾”的形象画面。不过,当文学描写上升 为抽象学术研究之时,问题出现了——人们发现,给予 “私塾”清晰定义就很困难。民国时期,致力于研 究 “私塾”问题的燕京大学社会学者廖泰初就坦言:“假如要给私塾下一个定义,如说是教孔孟书的,或 是和学校不采用同样的书或是不同教法的,都不能叫人满意”,“私塾的定义不容易下,因为他的种类复 杂,范围广阔”①。尤其向毫无背景知识的外国人解说,更是尴尬。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得 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的教育学者郑宗海曾现身说法: 中国政府向国际联盟知识合作委员会请派了四位专家来我国调查教育以为改良张本。到杭州 时,我和其 中二位谈到识字人数 ,偶然谈及我心里所谓的 “私塾”,他们竞瞠 目不知所云。因为在英 文中,学校和私塾,都只有 “司鼓尔”一名词来代表;私立学校与私塾,竞致分别不开,他们想:“既已 谈过私立学校,莫非是第二种私立学校?”经过一番说明,那位英国代表陶乃先生总算尚懂事,恍然 说到:“让我们姑且称它为 ‘旧式私校’罢。”而那位波兰代表——法而斯基始终表式[示]着奇异,大 有莫名其妙的情形。② 随时光流逝、社会变迁 ,不仅域外两人难以理解 ,就是生活在当下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国人若没有相 应生活经验 、知识背景,并跳出思维定协的 J扰,也多具隔膜之见。在有关 “私塾”研究的问题上,一直 不缺乏相关论述,却多充斥似是而非的泛沦,由是就有了再研究的必要与可能。但兹事体大,个人思虑 或有不周之处,请教于学界先进。 收稿 日期:2008—03~12 作者简介:左松涛(1974一),男,湖南江华人,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武汉430072)。 。 ① 廖泰初:《动变中的中国农村教育》,1936年 自刊本,第18页。 ② 单维藩:《北平私塾的研究》,《新北辰》第2卷第10期,1936年。 维普资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 一 、 “私塾”概念的形成 对于今天广泛使用的 “私塾”一词,学者多袭用而不察其来源,以为古已有之。曾有学人正确指出: “私塾这个

文档评论(0)

kuailexingk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