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科学 E 辑 : 信息科学 2008 年 第 38 卷 第 6 期 : 864 ~ 900
SCIENCE IN CHINA PRESS
面向网构软件的环境驱动模型与支撑技术
研究
①②* ①② ①② ①② ①② ①②
吕建 , 马晓星 , 陶先平 , 曹春 , 黄宇 , 余萍
① 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3;
② 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 南京 210093
* E-mail: lj@
收稿日期: 2008-01-03; 接受日期: 2008-02-1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批准号: 2002CB31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国家高技术
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 2007AA01Z178, 2007AA01Z140, 2006AA01Z15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基金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项目
摘要 以开放网络环境下的网构软件需求为切入点, 在前期基于Agent 的 关键词
网构软件模型等工作的基础上, 分析了环境驱动的网构软件系统的行为模式 软件工程
和技术需求, 提出了一个面向网构软件的环境驱动结构模型; 以环境上下文 网构软件
建模、管理与使用为核心, 研究了一系列相关的关键支撑技术, 并构建了若 环境
干实验原型系统; 初步形成了一种可适用于构建可自主感知并自动适应开放 上下文
网络环境的软件系统需要的技术框架体系, 从而在网构软件模型的研究上取 自适应
得了进一步的进展.
Internet 的出现和普及使计算机软件所面临的运行环境开始从封闭、静态、可控逐步走向
开放、动态、难控. 如何在开放、动态和难控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和集成已经成
为计算机软件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适应这样一种发展趋势, 软件系统开始呈现出一
种柔性可演化、连续反应式、多目标适应的新系统形态. 从技术的角度看, 在软件构件技术等
支持下的软件实体以开放、自主的软件服务形式存在于Internet 的各个节点之上, 各个软件实
体相互间通过协同机制进行跨网络的互连、互通、协作和联盟, 从而形成一种与信息Web相类
似的软件Web(Software Web). 网络环境的开放、动态和多变性, 以及用户使用方式的个性化要
求决定了这样一种软件Web 不再像经典软件那样一蹴而就, 它应能感知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
并随着这种变化按照功能指标、性能指标和可靠性指标等进行静态(离线) 的调整和动态(在线)
的演化, 以使系统具有尽可能高的用户满意度. 我们将这样一种新的软件形态称为网构软件
864
中国科学 E 辑: 信息科学 2008 年 第 38 卷 第 6 期
[1]
(Internetware), 它具有自主性、协同性、反应性、演化性和多目标性等特征 .
反观以面向对象方法与技术为基础的经典软件模型[2~5], 由于其产生于静态、封闭、可控
的环境, 如果从直接性和自然性的角度考虑其对开放、动态、难控环境下软件开发、运行与维
护的支撑, 则可发现其在基础软件模型、软件方法与技术、基本的支撑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
限制. 在微观上, 它具有“有限自主性、固定封装性、交互单调性”等特征; 在宏观上, 它具有“预
假定的环境、紧耦合的结构、集中式的开发和重编
文档评论(0)